蛹蟲草種植技術要點有哪些?
碳源:是蛹蟲草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基礎,也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人工栽培時,蛹蟲草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澱粉、果膠等,其中尤以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糖類的利用效果最好。
氮源:氮元素是蛹蟲草自身合成的蛋白質、核酸等有機氮以及銨鹽等無機氮。能利用的有機氮很多,如氨基酸、蛋白腖、豆餅粉、蠶蛹粉等;無機氮主要有氯化銨、硝酸鈉、磷酸氫二銨等。有機氮的利用效果最好。
礦質元素:以磷、鉀、鈣、鎂等為主要元素。壹般通過添加無機鹽類來滿足蛹蟲草對礦質元素的需求。維生素:蟲草菌絲不能合成必要的維生素,適當加入VB1有利於菌絲的生長發育。
溫度:在蟲草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都有最適溫度、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的界限。菌絲生長溫度6℃30℃,低於6℃極少生長,高於30℃停止生長,甚至死亡。最適生長溫度為18℃22℃;子實體生長溫度為10℃25℃,最適生產溫度為20℃23℃。原基分化時需較大溫差刺激,壹般應保持5℃10℃溫差。
水分和濕度:水分是蛹蟲草菌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保持在60%65%,
相對濕度保持在60%70%;子實體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要達到65%7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要註意培養基適時補水和補充營養液。
空氣:蛹蟲草需要少量空氣。但在子實體發生期要適當通風,增加新鮮空氣。否則,二氧化碳積累過多,子座不能正常分化,影響生長發育。
光照: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應保持黑暗環境。但轉化到生殖生長階段需要明亮的散射光,光照度為100240勒(勒為光照度單位)。光照強,菌絲色澤深,質量好,產量高。
酸堿度:蛹蟲草為偏酸性真菌,其菌絲生長發育最適pH為5.26.8。但在滅菌和培養過程中pH值要下降。所以在配制培養基時,應調高pH值11.5,在配制培養基時可加0.1%0.2%的磷酸二氫鉀或磷酸氫二鉀等緩沖物質。育種長期采用無性繁殖及多次轉管的蛹蟲草菌種,其母本基因容易變異,表現為出草畸形,產質量下降。因此,在生產中應定期對蛹蟲草菌種進行壹次有性繁殖。
具體做法是,選取高產、優質、早熟的蛹蟲草子實體,用0.1%升汞溶液,或75%的酒精進行表面消毒後,用無菌水清洗表面藥液,置於盛有綜合培養基容器上方懸空,在21℃-23℃下靜置培養,待培養基表面出現星芒狀蟲草菌落時,在接種箱內挑取單個或多個菌落置試管斜面培養基培養。待蛹蟲草菌絲布滿斜面後再提純。獲得的孢子母種須經出草比較試驗後,選取優質蟲草子實體再進行壹次組織分離,經篩選後方可用於轉擴栽培種。考種將母種擴大培養後,置米飯培養基上,於18℃-20℃下培養20-30d,觀察生長情況。若見有細菌或黴菌汙染,應對母種進壹步純化;若無雜菌汙染,可繼續培養,壹個月後即有橙紅色子實體產生,說明母種可靠。二級種子培養將液體培養基分裝於500ml三角瓶中,每瓶加培養液200ml,用12層紗布外加壹層牛皮紙封口。13-30分鐘滅菌後,將母種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鉤接入三角瓶中,每支斜面可接10瓶以上。接種後於20℃搖床培養5d左右,待形成均勻小球後即可用於栽培種。
值得註意的是:如果培養液變混,有兩種可能性,壹是細菌汙染應予以淘汰;二是由於菌絲生長過分粘稠所致。若難以判斷,可進行鏡檢。栽培流程優選品種制備培養基蛹蟲草母種二級菌種(藥瓶)栽培蛹蟲草菌種控制環境溫度與濕度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