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妳的情況來說,最好是中止妊娠。現在妳的身體出問題了。只有通過CT才能確診。”
考慮再三,小軍放棄了CT。
半年後,小軍再次入院時,醫生診斷為肺癌。幸運的是,她還沒有懷孕。
CT是臨床上很常見的檢查手段,但是很多人聞到它會變色,主要是怕輻射大。其實ct的輻射完全在人體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只要不是短時間大量接觸,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更不會致癌。
“先拍個片子吧。”很多病人去醫院治療的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個。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醫學影像來判斷病情,進行治療。大多數人擔心這種檢查的輻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那麽,壹次檢查真的會損害我們的健康嗎?不同的檢查有不同的輻射量。讓我們逐壹分析:
● X射線
x射線穿過人體形成從黑到白的灰度圖像。借助X射線的穿透性、吸收性、熒光效應和光敏效應,可以反映不同的人體組織結構。x射線具有放射性,劑量達到壹定程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胸部x光壹次檢查的X射線劑量是0.02mSv,胸部x光壹次檢查的X射線劑量是0.6mSv這是什麽概念?當妳坐長途飛機時,輻射劑量達到0.2mSv,1000mSv會有0.0165的致癌率。可以說,必要的X射線都在安全劑量範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 CT
CT的基本原理與X線相似,但成像過程與X線不同。探測器接收到穿過人體的X射線後,CT將數據傳輸給計算機進行處理。可以彌補x光檢查不出來的小病竈。
CT有多大輻射?以常見的CT檢查為例,壹次頭部CT約2 mSv,胸部CT約3mSv,劑量最大的腹部CT約5 mSv。但要求從事CT職業的人員每年低於50毫西沃特,即低於50毫西沃特,這是壹個相對安全的範圍。
●核磁成像* * *
當人體被置於磁場中時,人體內的氫核質子在磁場中運動,這些運動的信息被采集和處理,生成核磁共振圖像。與普通的x光檢查和CT檢查相比,核磁共振影像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幾乎沒有輻射。
● PET-CT
PET-CT是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它由PET+CT組成,所以它的輻射劑量=PET+CT輻射劑量。
PET/CT的輻射劑量來自兩部分,即PET和CT。PET的輻射與使用的顯像劑劑量有關,也與患者的體重有關。對於壹個70kg的病人,PET的輻射劑量約為7mSv;但使用壹次全身CT,輻射劑量約為4-5mSv。
綜上,壹次PET/CT檢查的輻射攝入量約為11-12 mSv(隨著患者體重的增加,輻射劑量會略有增加,壹般不超過15mSv)。
其實除了醫療輻射,輻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自然輻射存在於空氣、食物、飲料中,電磁輻射存在於我們常吃的電腦、電視、手機中。當電磁輻射達到壹定程度時,可能會對人體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人會感到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失眠、食欲不振等。
2017年,國際癌癥組織公布了壹份致癌物清單,其中包括電離輻射。這也造成了很多人壹聽輻射就覺得會致癌。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主任醫師歐陽學農說,這個不用擔心。輻射不等於致癌。要實現致癌,需要壹定的劑量和致癌條件。
比如手機的致癌性屬於2B組,意思是“可能”和“可能”致癌,其致癌可能性很低。現在無線通訊無處不在,生活環境中輻射無處不在。多長時間、多少量才能達到致癌作用,學術界沒有壹致的結論,不必過度恐慌。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副院長林次榮說,生活中的輻射並沒有那麽可怕,保持適當的距離是防護的第壹秘訣。
我們可以使用專業的清潔工具來清除電腦和電視上的顯示屏。在除塵的同時,我們也在清除滯留的電磁輻射。看電視時,最好保持4米以上的距離,不要長時間盯著屏幕。壹次性使用手機、電視、電腦的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我們使用微波爐時,盡量在至少1米以外,以達到保護的目的。
據說醫療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在安全範圍內的,但是對於這種片子檢查抵抗力差的老人和年齡較小的孩子就不適合了。此外,孕媽媽、對X射線高度敏感或不適合X射線照射的人群(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對含碘造影劑過敏、嚴重甲狀腺疾病(甲亢)和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的人不適合做X線或CT檢查。
醫療輻射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案。應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輻射,但不得影響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清風計劃# #真相來了##39健康超級團#
未經作者許可和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