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貝類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嘌呤,而痛風是人體內嘌呤代謝異常引起的。所以痛風患者在急性發作期要禁食所有嘌呤含量高的肉類和食物。緩解期要定量吃魚和肉,嚴禁壹次吃太多。
此時可以適當選擇嘌呤較少的魚類,如青魚、三文魚、金槍魚、白魚、龍蝦等。少用嘌呤多的魚,如鯉魚、鱈魚、大比目魚、鱸魚、鰻魚、黃鱔;嘌呤含量高的沙丁魚、鳳尾魚、魚卵都是禁用的。
2.出血性疾病患者。
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可以防止膽固醇附著在血管壁上,對動脈粥樣硬化非常有益。但攝入過多的EPA會抑制血小板聚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癥狀,不利於疾病的恢復。
3、肝腎功能嚴重受損。
魚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加重肝腎的負擔。肝腎功能嚴重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定量吃魚。
4.服用某種藥物的人。
撲爾敏和苯海拉明是組胺受體拮抗劑,而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組胺。如果這些抗組胺藥壹起服用,會抑制組胺的分解,引起組胺蓄積,誘發頭暈、頭痛、心慌等癥狀。
擴展數據:
魚的功效和作用
1,吃魚抗抑郁。
科學家指出,美國有5%的人患有嚴重的精神抑郁癥,而日本只有0.1%的人患有嚴重的精神抑郁癥,是美國的1/50。研究表明,上述差異與兩國不同的飲食習慣中吃魚的量有關。
研究發現,魚類中有壹種特殊的脂肪酸,與人腦中的“快樂激素”有關。有緩解精神緊張、平衡情緒的作用。不吃魚或少吃魚的人,往往“快樂荷爾蒙”水平較低。美國人不經常吃魚,所以患抑郁癥的人比較多。
2、吃魚預防哮喘。
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所以,長期以來,很多人都把吃魚視為引發哮喘的重要原因,所以壹直很忌諱吃魚。然而,最近有關專家研究發現,經常食用鮮魚不僅對哮喘患者無害,而且有利於預防哮喘發作。
鮮魚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阻止或減少人體內炎癥介質的產生,哮喘的發作與炎癥介質的釋放密切相關。
此外,不飽和脂肪酸還能在壹定程度上減輕氣管炎癥,從而有助於預防哮喘的發生和復發或減輕哮喘癥狀的程度。
3、少吃魚癡呆。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健康老年人血液中的DHA脂肪酸含量遠高於老年癡呆癥患者,老年癡呆癥患者血液中的DHA含量平均比健康老年人低30%~40%。
科學家認為,DHA是腦細胞活動和活力的必需營養素,有助於改善神經信息傳遞,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因此,老年人多吃魚可以減少癡呆癥的發生。
4、吃魚預防中風。
科學家通過對比發現,作為壹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日本患中風的人數比歐美壹些國家要低得多,因為日本人吃的魚更多。多吃魚對心腦血管有保護作用。
研究表明,飲食中蛋白質和含硫氨基酸含量越高,高血壓發病率越低。魚蛋白中含有豐富的雞蛋氨基酸和牛磺酸,這兩種氨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可以影響血壓的調節機制,增加尿鈉排出量。
從而抑制鈉鹽對血壓的影響,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專家建議,中老年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壹是每天攝入三四克魚油。
5、吃魚防止衰老。
在德國歷史上,有壹位著名的首相,名叫俾斯麥。多年來,他吃得太多,抽得太多。68歲的他身體虛弱,滿臉皺紋,目光呆滯,仿佛死神在向他招手。
但是後來他聽了醫生的話,每天都吃鯡魚。很快,奇跡出現了:他皮膚紅潤,眼睛明亮,精力充沛,壹直活到83歲。
參考資料:
人民網-吃魚有五大功能。四類人不宜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