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福壽螺吃了會怎樣?

福壽螺吃了會怎樣?

福壽螺(Ampullaria gigas Spix),又稱蘋果螺,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系大型水生螺類。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引進後,由於該螺抗逆性強、食性雜、驚人的繁殖力和極快的生長速度,現已在我國華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普遍危害成災 。我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省。該螺對水生作物具有直接危害和間接危害的特點,直接危害是直接取食作物幼苗,造成少苗或斷苗,間接危害是取食的傷口成為多種病菌入侵的通道,誘發各種病害發生和流行。

1、為害特點 寄主包括水稻、茭白、空心菜、浮萍等水生植物及水域附近的甘薯等旱生植物。卵孵化後稍長即開始嚙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後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蘗及有效分蘗,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產

2、形態特征 該螺系大型水生螺類,貝殼外觀與田螺相似。具壹螺旋狀的螺殼,貝殼大、殼薄脆易破。殼右旋、螺旋部不發達,螺層壹般為6層,第壹螺層比田螺大而且扁,形似蘋果,故得名蘋果螺。螺口為卵圓形,覆有角質層保護。頭部與腹足能伸出殼外遊動覓食,頭部具有長、短各壹對角,眼點在其短觸角上。螺體顏色隨環境及螺齡不同而異,幼螺體壹般呈灰白色;小螺為金黃色,小螺第壹螺層背面中部有壹大“氣泡”,借助浮遊和呼吸;成螺多呈深黃褐色,有光澤和若幹條細縱紋,螺體左邊具壹條粗大的肺吸管。成貝殼厚,殼高7cm,幼貝殼薄,貝殼的縫合線處下陷呈淺溝,殼臍深而寬。卵圓形,直徑2mm,初產卵粉紅色至鮮紅色,卵的表面有壹層不明顯的白色粉狀物。卵塊橢圓形,大小不壹,卵粒排列整齊,卵層不易脫落,鮮紅色,小卵塊僅數十粒,大的可達千粒以上。

3、生活習性 年生2-3代,世代重疊,以成螺和幼螺越冬。越冬後的成螺於4月中旬開始交配產卵,越冬後的幼螺開春後開始生長發育到成熟後,也陸續開始交配產卵,雌螺不在水中產卵,產卵時爬到離水面15厘米以上的池邊幹燥處、如莖稈、溝壁、墻壁、田埂、雜草等上附著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莖葉上產下卵塊,並粘附其上,產卵活動常在晚上進行。壹般卵期10天左右,初孵化剛破膜的仔螺就能爬行運動,跌落入水後群集在池邊淺水處,或爬到離水面2-3厘米處的潮濕地、水生植物上,吞食浮遊生物等,以逐漸適應水中生活。幼螺發育3—4個月後性成熟,除產卵或遇有不良環境條件時遷移外,壹生均棲於淡水中,遇幹旱則緊閉殼蓋,靜止不動,長達3—4個月或更長。每只雌螺可產卵多次,壹只成熟的雌螺,壹般每隔5-10天產壹次卵塊,卵塊為粉紅色,每次產卵時間為20-90分鐘,產畢,縮回腹足,回落水中。壹只雌螺平均繁殖幼螺可達1000只以上,經壹年兩代可繁殖幼螺32.5萬余只,繁殖力極強。由於世代重疊,從4月底出現第壹次產卵高峰以後,幾乎每隔10—15天就有壹次產卵小高峰,到11月上中旬後停止產卵,逐步開始進入越冬狀態。

福壽螺喜生活於清新潔凈的水中,常群集棲息在水域的邊緣淺水處,或在水中吸附在水生植物根莖葉上,也能離開水域短時間生活。其行動可靠發達的腹足在池底或附著物上的爬行,也能在水面緩慢遊泳,故對其攝食帶來很大方便。福壽螺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水溫28度左右時,活動最為頻繁,生長最快,夏季水溫高34度也能正常生長;但當水溫降到12度以下進,活動能力明顯下降,水溫8-10度便可安全越冬。福壽螺怕強光、白天活動較小,夜晚多在水面攝食,其感覺較靈敏,遇有敵害,便下沈水底。

福壽螺食性較雜,偏食植物性飼料,因此飼料來源較廣。主要的飼料有浮萍、青菜葉、瓜果葉皮、麩皮、麥糖、玉米粉等。也食少量的死魚及禽畜屍體等。幼螺以食細萍、腐殖質、玉米糖等為主。在田間螺量較大,食物短缺時便可危害水稻。

福壽螺的生長發育速度和環境條件、飼料投餵、不同的生長階段及性別有關,在高溫季節,水質較好,飼料充足,生長快;相反,攝食能力下降,生長減慢。在幼螺附段生長速度較快,體重達100克左右時生長速度相對放慢。另外,雌螺的生長速度稍快於雄螺。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投餵充足的飼料,剛孵出的幼螺飼養壹個月壹般個體重可達25克左右,飼養二個月可達50克左右,三個月可達100-150克,六個月可達200克左右,飼養壹年可達400-4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