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粳米的主要成分是什麽?

粳米的主要成分是什麽?

粳米是大米的壹種,常見的主食。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種植歷史已有6900多年,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產之壹。主要產於中國東北。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谷碾制成的米。米粒壹般呈橢圓形或圓形,米粒豐滿肥厚,橫斷面近於圓形,長與寬之比小於二,顏色蠟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質地硬而有韌性,煮後粘性油性均大,柔軟可口,但出飯率低。粳米根據收獲季節,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狀,腹白較大,硬質粒少,米質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蠟白色,腹白小,硬質粒多,品質優。粳米產量遠較秈米為低。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約占 79%,是熱量的主要來源。粳米,是粳稻的種仁。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是滋補之物。

粳米比較粗短,廣東人稱之“肥仔米”,煮的粥飯比較綿軟,常見的東北大米、珍珠米、江蘇圓米都屬於粳米。

粳米有早、中、晚之分,北粳涼,南粳溫;赤粳熱,白粳涼;新粳熱,陳粳涼。煮粥最養人,老幼皆宜。黑米,晶瑩柔潤,產於陜西省城固縣。黑米是我國稻米中的珍品。據科學家測定,黑米含有16種氨基酸及鐵、鉬、鋅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1、B12等營養物質,蛋白質含量比普通大米高出50%。《本草綱目》記載:黑米有滋陰補腎,健脾暖肝、明目活血功效。無論煮粥還是煲湯,均是壹種滋補佳品。

簡介:

粳米俗名大米、精米、硬米、白米、肥仔米。它是稻米中谷粒較短圓、黏性較強、脹性小的品種。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北方為多,有早、中、晚三收,即在六、七、八、九或十月收成熟果實,曬幹,碾去皮殼用。實際上,粳米只是大米經常被食用的壹種。全世界有二分之壹的人口以之作為主食,其粥有“世間第壹補”之美稱。

粳米是粳稻的種仁,又稱稻米,是稻谷的成品,其制作工序包括去殼、碾米、成品整理等。粳米的營養豐富,是我們所熟悉的谷類之壹,同時也是人類的主要食糧之壹。據歷史記載,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中下遊的中國先民。

李時珍說:粳稻六七月收的為早粳,只可用來充饑,八九月收的為遲粳,十月收的為晚粳。北方氣候寒冷,粳性多涼,八九月收的即可入藥。南方氣候炎熱,粳性多溫,只有十月晚稻性涼的才可入藥。

大米分為秈米、粳米和糯米三類。用粳稻谷加工而成的大米即為粳米,米粒多呈橢圓形。按收獲季節不同,粳米又可分為早粳米和晚粳米。各類大米按其加工精度分為壹級大米、二級大米、三級大米、四級大米。大米加工精度是指大米籽粒背溝和粒面留皮的程度。

保健作用:

粳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所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也比較全面,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

粳米具有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健牌胃、補中氣、固腸止瀉的功效。用粳米煮米粥時,浮在鍋面上的濃稠液體(俗稱米湯、粥油),具有補虛的功效,對於病後產後體弱的人有輔助療效。粳米的糙米比精自米更有營養,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概率。

適宜壹切體虛之人、高熱之人、久病初愈、婦女產後、老年人、嬰幼消化力減弱者煮成稀粥調養食用。

粳米甘平,健睥益胃,壹般常人都可食,但糖尿病、幹燥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癰腫疔瘡熱毒熾盛者不宜食用粳米,否則易傷陰助火。

用粳米煮粥以養生延年,在我國已有2000年的歷史,粳米粥最上壹層粥油能夠補液填精,對滋養人體的陰液和腎精大有裨益,最適宜病人、產婦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固腸止瀉等作用,可用於脾胃虛弱、煩渴、營養不良、病後體弱等病癥,但糖尿病患者應註意不宜多食。

營養:

粳米中的蛋白質雖然只占7%,但因吃 量很大,所以仍然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粳米所含人體必需氨基 酸也比較全面,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 養成分。

營養分析:

米飯,是補充營養的主食;米湯,又是治療虛癥的食療佳品。食養食療專著《隨息居飲食譜》就十分推崇米湯的補養功效,認為 濃稠的米湯,可以代替人參湯,用以治療虛癥。米粥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便於吸收,所以醫藥學家常 以米粥作為配合藥療的調養珍品,《隨息居飲食譜》就強調說:“病 人、產婦,粥養最宜。”經常食用米粥,是最簡便的食養之法,許多文人墨客也深受 其益,有的寫文章談體會,有的吟詩作賦,大加贊譽。

適用人群

相關性群:

壹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適宜壹切體虛之人、高熱之人、久病初愈、婦女產後、老年人、嬰幼兒消化力減弱者;

2.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食療作用:

粳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

具有補中益氣,平和五臟,止煩渴,止泄,壯筋骨,通血脈,益精強誌,好顏色之功;

主治瀉痢、胃氣不足、口幹渴、嘔吐、諸虛百損等。

粳米 食物相克:

唐·孟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王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制作指導:

1. 粳米做成粥更易於消化吸收,但制作米粥時千萬不要放堿,因為米是人體維生素B1的重要來源,堿能破壞米中的維生素B1,會導致B1缺乏,出現“腳氣病”;

2. 制作米飯時壹定要“蒸”,不要“撈”,因為撈飯會損失掉大量維生素;

3. 平時不宜多食精制後的細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