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1000多人,10多門重炮。

1000多人,10多門重炮。

1000多人,10多門重炮。

在中國東北和東部的中蘇邊境地區,虎頭的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恰好位於哈巴羅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心,處於蘇聯遠東地區烏蘇裏鐵路的咽喉。此外,虎頭還是遠東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腹地的捷徑。因此,日本關東軍將虎頭要塞作為進攻蘇聯的戰略基地,在這壹地區修建了大規模的軍事要塞工程。

1933年,滿鐵開始修建林口經密山至虎頭的虎林鐵路。通過這條鐵路,日軍可以從北方重鎮哈爾濱直抵邊境地區虎頭要塞區。在修建這條鐵路的同時,1934年,關東軍開始修建虎頭要塞。從要塞上可以看到西伯利亞鐵路、伊曼鐵路橋和蘇聯東南6公裏外的高丘上的伊曼城。西伯利亞鐵路與虎頭面對面時,因為進入平原地區而暴露。

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虎頭鎮周邊海拔100-150米的萬達山麓,火石山火車炮陣地以西,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河相望的烏蘇裏江以東。南面是蓮子山,北面是湖北山。整個堡壘的中心由虎山、虎北山、虎東山、虎西山、虎嘯山五個陣地組成。虎山為主陣地,分東、中、西三部分,海拔114.3米,相對高度50多米。四周都是沼澤,形成了壹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虎山陣地是虎頭要塞的中心部分,是日本守備司令部所在地。地下工程以中虎山為核心,向東西虎山延伸,全長8公裏。這裏的地下軍事設施規模龐大,結構復雜,設施齊全。有指揮所、通信室、兵營、普通學校、廚房、浴室、糧庫、彈藥庫、醫療診所、發電站、廁所、下水道和水井。有通往地面的觀察站、掩體、豎井、通風口和反擊口,在出入通道的關鍵關口設置陷阱和射擊口。

湖北山位置東臨烏蘇裏江,西南為開闊沼澤,形成虎山主陣地東北防護屏障,守衛虎山北翼。虎東山是壹座獨立的小山,海拔103.3米,位於虎山主陣地的東南方,是其東南前衛陣地。這裏的設施雖然規模不大,但比虎山主陣地優越,所有的烹飪和取暖設備都是電氣化的。當時只有壹個有取暖設施的地下堡壘。

西山虎和虎嘯山位於虎山主陣地的西面,地下設施略遜於主陣地。虎溪山海拔119米,胡曉山海拔144米。這兩個地方是虎山主陣地的後援,負責作為守備後的軍事駐地,阻擋敵軍從虎山後面的沼澤和姚穎河防線從西面或南面進攻。

為了抵禦航空炸彈和大口徑火炮的轟擊,所有地下工事都在山腳下開挖,地下工事頂部用混凝土澆築,重要部位用鋼筋混凝土覆蓋,厚度可達3米。在地下堡壘頂部,利用山地丘陵構築繞山作戰掩體和交通壕通過主要陣地,形成具有壹定深度的地面工事,便於平面立體交叉發揮火力,並通過出入口、觀察站、射擊孔和通信設施將地上和地下軍事設施連接成壹個整體。

1939年,被日軍稱為“北滿永久要塞”的虎頭要塞基本完工,而連接各要塞的砂石守備路網、軍營、軍官宿舍等附屬工程建設至1945年。整個堡壘正面100公裏,縱深40公裏。地下工程和隧道長達數十公裏,有6個抵抗樞紐,3個獨立的抵抗支撐點,64個指揮觀察站。其中最大的虎頭阻樞紐有7個永久炮兵陣地,6個挖炮陣地,12永久機槍火力發射點,6個觀察哨,每公裏3個鋼帽堡。主陣地隧道位於地下40米。

日軍修建要塞的最初設想是掩護1部隊從這裏進攻,支援綏芬河、東寧壹線日軍主力進攻海參崴。阻止蘇軍增援部隊從哈巴羅夫斯克(勃利)向南;當面中斷蘇軍的鐵路和公路運輸。3月1939,1,第四邊防警備區成立,由少將倉茂周藏指揮,下轄3個步兵旅(每個步兵旅下轄4個步兵中隊)、1炮兵旅(5個炮兵中隊)、1工兵旅(下轄1)

2月25日,1939,1939,根據83號軍令,3個步兵旅改為1-3區域隊,每個區域隊下轄4個步兵中隊和1炮兵中隊,炮兵隊改為2個炮兵中隊。2月1940,1,根據軍令第50號令,擴編駐軍,增加炮兵中隊13(列車炮)和炮兵中隊14 (410 mm大口徑榴彈炮)。此時,警備區管轄三個地區隊的12步兵中隊和三個炮兵旅的12炮兵中隊,工兵隊仍管轄1工兵中隊。

總兵力約0.8萬人,裝備各型火炮59門,其中7式300mm榴彈炮2門(射程14.8km),45式240mm榴彈炮2門(射程10.3km),90式240mm鐵路炮2門,96式2門,45式150mm 4門。1941年,人數達到12000人。

300毫米重炮正在威脅伊曼(今俄羅斯達連列琴斯克)的烏蘇裏江大橋。出於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修建了壹條全新的22km鐵路支線,包括兩座橋梁,1座橋梁跨越瓦庫河(вакт,即現在馬裏的諾夫卡河;малиноо).另壹座橋橫跨伊曼河(иман),距離日軍重炮15km。為了保衛伊曼地區,蘇軍在1939建立了伊曼地區(編號109),隸屬於第35軍。1940年,這壹地區有10防禦樞紐和104永久性防禦工事。

1941年,蘇軍將原本部署在俄島海岸炮第911連的兩門1905式305毫米榴彈炮(射程13.5公裏)轉讓給了獨立炮兵第295營。1945年8月,蘇軍還將強力榴彈炮第224旅(裝備24門б-4 203mm榴彈炮,射程17km)調往這壹地區。為了進攻戰略要地,日軍於5438年6月+0942年+10月交付了部署在東京灣要塞的410 mm重型榴彈炮(日軍稱試制41炮榴彈炮)。

該炮最大射程20公裏,彈長4米,彈徑400毫米,長1.2米,最大裝藥量1噸,有200發炮彈。炮口直指蘇軍東南部的伊曼鐵路橋和拉佐水塔,試圖壹舉摧毀蘇軍運輸線和生命線。巨炮陣地為圓形環墻結構,上部覆蓋半球形炮塔。環墻高15米,裸露部分高5米,直徑30米,厚4米。環墻設置壹個3米寬的炮門,用200 mm厚的鋼板開閉。

該炮全重318噸,炮管長13.455米,射程-5至75度,射程360度,彈重1噸,彈丸初速580米每秒,射程20公裏。與此同時,在虎頭鎮以西30公裏的火石山已經建成了壹個火車炮陣地,駐紮著壹個火車炮中隊。

最初的基地位於湖頭。因為射程遠,機動性強,被挪到了火石山。7月1945日,6月10日,日軍撤銷第四前沿警備,將主力轉移至122師。根據軍事命令。106成立15邊防警備區,由原第4邊防警備區指揮,下轄4個步兵中隊,2個炮兵中隊,1列車炮兵中隊,1速射炮兵中隊,1工兵。

裝備的重炮包括1 410毫米榴彈炮、2門7 300毫米榴彈炮、2門90 240毫米鐵道炮、2門45 240毫米榴彈炮、2門96和4門45 150毫米加農炮、2門38 75毫米野戰炮。蘇軍進攻前夕,炮兵中隊面對面撤回牡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