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四大名繡的區別

四大名繡的區別

1.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刺繡品的總稱,是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說到這裏,我不得不先說壹下顧繡,因為它對中國東部的現代刺繡影響很大。顧繡,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繡。顧家的顧是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出了名的秀才。他的孫子顧守謙擅長繪畫,師從董其昌。顧守謙的妻子韓希蒙會畫花卉,擅長刺繡。她是許多著名家庭成員中的代表。就連董其昌也驚訝地說:“這麽遠!”明代商品經濟發達。因為顧佳的刺繡聞名中外,到了清代,江南很多刺繡村幹脆掛了“顧繡”的名號,廣義的“顧繡”也由此而來。正是在廣泛吸收了顧繡的特點和優勢後,蘇繡才逐漸從作坊裏孕育出壹朵更具異域風情的奇葩。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征如下;山川可分遠近利害;亭子有著深邃的身軀;人物可以有生動的感情;花鳥可以顯示它們的優雅和親密。蘇繡的仿繡、人像繡的寫實藝術效果舉世聞名。在刺繡技法上,蘇繡以針組為主,繡線套針,不露針跡。同壹種類或相鄰顏色的三、四種不同色線常被用來搭配,使盛開的色彩效果被自由繡制。同時,表達對象的時候留個“水道”也是好的。

顧繡著名的“精衛邱明”就是在物體的深淺變化中留白,使其層次分明,圖案工整。所以人們評價蘇繡時,往往用八個字來概括:“平、齊、細、密、勻、順、諧、亮”。

2.粵繡,廣東刺繡產品的總稱。相傳,它最初創建於少數民族——黎族。以前的刺繡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的男性,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主要有服裝、掛屏、錢包、屏心、團扇、扇罩等刺繡。在藝術上,粵繡構圖密集活潑,色彩豐富炫目,針法簡單,繡線粗而松,針法長短不均,針法略有重疊。鳳凰、牡丹、松鶴、猿、鹿、雞、鵝往往是題材。另壹種著名的粵繡是用錦緞或釘金繡制的,即著名的釘金繡,特別是襯有高浮墊的金絲絨繡,金碧輝煌,多用作服飾、舞臺陳設、寺廟陳設繡,適於渲染熱烈喜慶的氣氛。

3.蜀繡又稱“川繡”,是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川繡。蜀繡歷史悠久。據晉代常渠《華陽國誌》記載,蜀地的刺繡在當時非常有名,蜀繡、蜀錦被視為蜀地名產。蜀繡中的純觀賞對象相對較少,多為生活用品,多為花鳥蟲魚、民間吉祥文字、傳統裝飾圖案,頗具喜慶色彩。它們被繡在被子、枕套、衣服、鞋子和畫屏上。清代中後期,蜀繡在地方傳統刺繡技藝的基礎上吸收了顧繡和蘇繡的優點,成為中國重要的商業刺繡之壹。蜀繡針法工整,勻亮,絲路清晰,無代筆,花紋邊緣過於整齊如刀切,色澤明麗。

4.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長沙的商人為了滿足壹批靠鎮壓太平軍發了財的暴發戶,開設了“顧繡村”,很快就以湘繡的名義壓倒了顧繡。湘繡的特點是用絨線(無撚毛線)刺繡。事實上,絲絨線經過溶液處理,以防止起球。這種刺繡在當地被稱為“羊毛細繡”。湘繡也多以中國畫為主,形式生動傳神,風格豪放。曾有“繡花生聞,繡鳥能聞,繡虎能跑,繡人能抒情”的美譽。湘繡人文繪畫的配色特點以深灰、黑白為主,如水墨畫般飄逸;湘繡的日用品色彩鮮艷,裝飾性較強。

清末至民國時期,中華民族災難深重,人民生活困苦。從外國列強入侵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繡和其他民族工商業壹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幾近消亡。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刺繡和其他行業壹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和發展本地區的刺繡技藝,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並撥出專項資金支持和推動刺繡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許多失傳於民間的刺繡技藝被系統地開發利用,極大地豐富了刺繡的內容,使刺繡更加精美,門類也更多。特別是在“雙面繡”的基礎上,開發研制了“雙面完全不同繡”,即在同壹面料的兩面都可以繡出畫面、針跡、顏色完全不同的刺繡,令世人驚呼連連:“簡直是世界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