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以為是天氣冷導致的,但是為什麽壹到夏天,特別是吹完空調之後,我就感覺很重,很累,很出汗,很胖?
其實這是因為體內寒濕太重,壹天不除,就會養虎為患。
當我們談到寒濕時,我們必須首先提到陽。萬物的生長都依賴太陽的照射,而陽是人體的太陽,是生命的動力。《蘇文·天怒》說:“如果太陽是陽,如果天和太陽失去了它們的位置,它們就會失去生命。”
國醫大師王琦教授將人的體質分為九種類型,陽虛體質是其中壹種,主要指陽虛寒虧的體質狀態。
陽虛體質由先天不足和後天影響形成。先天不足主要是因為父母稟賦較弱,或者高齡懷孕,或者孕婦胎兒支持不足;後天因素的不健康生活習慣,如暴飲暴食、情傷過度勞累等,如果長期作用於人體,也會導致陽虛體質的形成。
正如《凈月全術治》所言:“陽虛之時,過多的憂煩會傷神,或勞累傷力,或貪欲過度導致氣機衰竭,或元陽不足導致風寒傷身等。,都是陽虛的原因。”陽氣受損後,如果不及時調養,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陽虛的身體狀態。
王琦教授從形態特征、常見表現、心理特征、發病傾向、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五個方面總結了陽虛的體質特征:
1.形態特征
身體又白又胖,肌肉柔軟。
2.常見表現
精神不振,平時畏寒,面色蒼白,口唇蒼白,易脫發,易出汗,手腳不溫,喜熱食,睡眠過多,大便稀,小便長,舌淡有齒痕,苔嫩邊濕,脈遲。
3.心理特征
多麽安靜,多麽內向。
4.發病率趨勢
發病多為寒證,或易由寒轉為痰、腫、瀉、陽痿、痛經。
5.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
不耐寒邪,耐夏不耐冬。
那麽,陽虛寒濕的問題是怎麽形成的呢?
陽虛和寒濕互為因果。體質決定了壹個人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產生的病變類型的傾向。
寒濕的分類屬於陽虛體質,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
壹、陽虛易致內寒,寒使水聚濕;
其次是外界寒冷潮濕、夏季天氣炎熱、人們經常使用空調、不註意保暖、熬夜、吃生冷食物等造成的。,而且夏天濕度大,導致濕冷的問題。
寒濕不僅能影響內臟,還能累及局部器官。比如,濕氣可以停留在內臟,也可以侵入肌肉和關節。
寒主冬時節,分為內、外兩種,有不同的表現。陰盛則寒,入經較晚,寒為氣。但夏季濕邪為主,也有內外因。潮濕比陽光好,又粘又膩。濕的時候先遭殃是它的特點,這其實跟水基濕潤和重力的物理現象有關。
如何認識寒濕?
我們可以類比理解冷。比如冷凍水就是冷凝結。同樣,寒邪可以使人體血液停滯。熱的時候容易出汗,冷了就會停,跟寒邪的收斂性有關。
濕來自水,水可以汽化成霧,變成冰。它流動性大,粘粘的,濕濕的,就像被子裏的水,蒸發不掉。蓋上後會感覺很重很悶。如果在體內停留時間長了,就會積累成疾病。
怎麽知道自己體內有寒濕?可以評估以下癥狀:
1.頭痛、乏力、整天嗜睡、咳嗽帶痰、腹痛腹瀉、虛胖;
2.手腳冰涼,穿厚了也無濟於事;
3.關節疲勞、酸痛、針狀或遊走感;
4.舌苔厚膩,舌邊有齒痕;
5.腰腹冰冷,女性會月經不調;
6.臉上還有長斑,長痘,反復口腔潰瘍,口臭。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麽已經很註意外界環境的影響了,但是為什麽身體會表現出寒濕呢?
那是因為內因導致脾胃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導致內濕,如飲食不當、情緒不佳、脾胃虛弱等。如果陽氣不足,就會產生內寒。
那麽,如何挽回呢?
從長夏開始,就是養陽的最好時機。“寒則熱”,在夏季氣溫較高,人體陽氣旺盛時,給予溫陽補益的治療方法,以去除體內沈積的寒氣,調節人體陰陽,如艾灸、泡腳、日光浴等。
很多人會問,炎熱的夏季天氣會不會“火上澆油”。
“春夏之際,陽氣外盛,內虧,宜用辛溫的陽氣飲食來補陽。”中醫有“因勢利導”的治療方法。其實夏天借助天氣補陽氣比冬天補陽氣好。而且夏天人們喜歡吹空調,吃冷食,吃多了會損傷陽氣。
中醫有句話叫“冬病夏治早防”。如果利用好夏天補陽,祛除體內寒濕,冬天會更好。
這個時候應該喝壹杯正宗的人參黑糖姜棗茶,這是壹種非常好的溫陽祛寒祛濕的食療方法。它的主要奧秘在於其獨特的原料配方。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需要醫生開處方。”姜的別名是“回春草”,姜湯也叫“回春湯”。
中國吃姜的傳統由來已久。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明確提出了“不吃姜,不多吃”的思想。
蘇東坡在《東坡雜記》中描述了杭州錢塘凈慈寺壹位80歲的高僧。“四十年來我壹直對姜深信不疑,所以我不老。”蘇東坡的《健身歌》第壹次提到了生姜:“壹斤姜,半斤棗......美麗永遠不會變老。”
我相信,只有真正為用戶考慮的公司,好的產品,好的模式,才會走得遠。我們提倡秉承真誠善良的情懷和模式,研究每壹件產品,服務好每壹個代理商和客戶。
如果您在理療店、診所、骨科醫院、藥店、網店、微店、縣市級代理商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不便在此留下聯系方式。歡迎私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