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者,傣語的原意為“生食”或“涼拌”之意。由於歷史、傳統、地理氣候等原因,長期以來,“金撒”(即生食)形成了傣族特有的飲食文化現象。傣族“撒”的種類很多,其中以“撒大魯”和“撒苤”最為有名。
根據蘸水的不同分為苦撒和檸檬撒。它們的幹料都差不多,有熟牛肉、牛肚、米線、圓白菜絲等,檸檬撒的蘸水主要是鮮檸檬汁和碎薄荷葉、韭菜、青辣椒,酸辣可口,但這裏要推薦的是苦撒。苦撒的蘸水主要成分是韭菜末和牛肉末。在傣族當地,牛肉末是生的,不過作者在德宏街邊的壹家飯館嘗試的牛肉末是熟的。
米線的口感非常好,涼涼的,伴隨著毛肚的筋道,味道有些微微的苦,但是又吃不出來這苦味從何而來,在回味的時候,還會有些稍稍的甜。如果是在夏天吃,更是壹道避暑的良菜。美麗的傣族姑娘介紹說,其實這苦味道是牛苦水———牛十二指腸的膽汁消化液經過濾煮沸晾涼的汁液。她說,很多人因為聽說是牛苦水做成,而不敢吃了,其實這道菜在傣族很尊貴,是招待貴客的菜品,如果殺牛不制作撒苤,這牛就白宰了。
遠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喜歡吃生的魚肉,在成語"膾炙人口"中,"膾"字的意思就是切得很細的生肉。而在日本,吃生魚片更是舉世聞名,即便是在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人們喜愛的牛排也不是熟透了的,而是幾分熟的。可見,古今中外,人們都有以生肉為主料制作直接食用的美味佳肴的習慣。
在暑熱的氣候條件下,撒苤既開胃、爽口、消暑,又能補充營養,恢復體力。現在,撒苤的品種多了,有牛撒苤、魚撒苤、羊撒苤、苦子撒苤、木瓜撒苤等等,但總的還是以牛撒苤為主打,撒苤的原意也是指牛撒苤。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的口味日趨多樣化,傣味在省城昆明也占有了壹席之地,有幾家德宏人開辦的以傣味、景頗味為主的食館,生意很是火爆。在昆明翠湖邊就有這樣壹家,每到就餐時間基本上都是客滿,據說這家食館制作撒苤等幾道招牌菜的主料都是從德宏空運去的,味道較正宗,即便在德宏也屬上上之選。
撒苤的制作過程,對於外地的食客來說,肯定是不甚了解的,若清楚了撒苤的配料、制作方法,在下箸時多半會猶豫再三,或許還會花容失色。所以在北京魏公村的德宏寶琴和金孔雀傣家菜就沒有推出“撒苤”,老板介紹說,壹方面是原料配備比較困難,從德宏空運代價比較大,另壹方面,考慮到北京人,尤其是壹些小資、白領很可能接受不了味道,而且很多菜品的味道已經經過了調整,以適應更多人的口味。不過此次同行的老外卻欣然的接受了味道,並不斷的說:“Very good!”,可能他們更容易接受壹些新鮮的事物吧。
正宗的撒苤做法,首先要熬制苦水,即用牛腸裏食物沒有完全消化的壹段在鍋裏熬煮至沸,然後濾去渣,留汁液備用;其次是選用比較嫩的瘦肉,在砧板上用木錘搗成泥,剔去筋膜備用;然後把切成末的韭菜、緬芫荽、小米辣等配料壹起與苦水、搗成泥的生肉攪拌均勻,再配上壹碟涼的細米線、氽熟的肉片等即可,在食用時可根據個人的口味添加辣椒面、味精、鹽等調料。按照現在的說法,吃生食物是不衛生的,但是,市場上的肉壹般是經過衛生部門檢疫的,原則上是安全的,加之制作撒苤時要加入大量的生小米辣椒,而辣椒據現代科學測定具有殺菌的功效,所以,即便還留有壹點不衛生,對人體也不會造成不適,喜食撒苤的人們在面對撒苤時,大可放心用之,讓味蕾在苦、涼、甜、辣的境界裏盡情釋放。
當然,對確實不敢吃生撒苤的食客來說,現在的商家也會體貼入微地為妳考慮,把生肉煮熟,那自然又是另壹番風味了。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是熟撒,用壹種苦味的植物熬成,加肉末,其他作料相同。
要是妳有膽量我建議妳“Have a try!”
告訴大家,第壹次吃撒苤時,筆者吃的是生撒,體味到它的美味以後,才真正的愛上了撒苤,也愛上了這裏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