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關於素食主義的六個必須知道的問題

關於素食主義的六個必須知道的問題

1關於素食的六個必答問題1。選擇吃素與否需要考慮自己的體質和生理狀態嗎?答:壹般來說,吃素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卵清蛋白”,可以喝牛奶,吃雞蛋或至少其中壹種;壹種是完全不吃任何動物源性食物的“純素食者”。前者壹般認為不會顯著影響營養素的供給,後者則需要非常精心地安排膳食營養,避免營養素的缺乏。

雖然素食有很多好處,但不壹定適合所有人。對於兒童青少年、孕婦、貧血人群、消化不良或胃腸疾病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的老年人,不建議食用純素食。

未成年人和孕婦正處於新陳代謝旺盛、細胞生長迅速的時期,對營養素的需求量很大,但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壹些營養素,如維生素B12、維生素D等,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源性食物中;此外,雖然各種素食者也含有鐵和鋅,但它們的存在狀態不同於來自動物的鐵和鋅,它們往往含有多種“抗營養因子”,即阻礙營養物質吸收的物質,使這些微量元素難以被人體吸收利用。

因此,對於對鐵、鋅等營養素需求旺盛的兒童和孕婦,以及有貧血、缺鋅癥狀的人,如果吃了純素食後不額外補充營養,可能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此外,患有腸胃病的人,或者體弱多病的老人,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較差。如果實行純素食,也可能造成營養缺乏,如維生素B12、鈣、鋅等。以上人群如因特殊原因不得不吃素食,應在專業醫生和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

2.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素食來減肥和美容。有些人認為它可以平靜他們的頭腦和脾氣。這有科學依據嗎?素食是否有「提神」身體的神奇功效?答:吃素帶來的各種良好的身體感受,其實都有壹個最基本的科學道理:各種蔬菜水果、雜糧雜豆、蘑菇和土豆中含有多種可溶性維生素、鉀、鎂、鈣等礦物質元素、膳食纖維和低聚糖、大量抗氧化劑和壹些具有保健功能的功能性成分。

充足的維生素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維持細胞的正常生長、代謝和功能,避免因缺乏B族維生素而產生的抑郁、煩躁和疲勞的感覺。

-多攝入鉀、鎂、鈣,可降低人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人心情平和安寧,有助於預防骨質疏松。

膳食纖維和低聚糖可以增強飽腹感,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生長,減少體內膽固醇的重吸收,預防便秘和許多腸道問題。

——抗氧化劑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的功能,有助於防治各種慢性疾病。

-植物性食物中的壹些非營養功能性成分,也能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改善血液循環。

-食用天然成分的素食,幾乎不會導致蛋白質過剩的問題,給肝臟、腎臟和消化系統帶來的負擔更小,人體在飯後會感到更加放松,精神狀態也更好。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由於生物放大定律,植物性食物中的環境汙染物水平通常低於動物性食物,所以減少動物性食物後,體內難降解汙染物的攝入量會減少,這也可能是使身體感到放松的原因之壹。

由此可見,素食的好處主要來自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好處,而不僅僅是“不吃肉”的好處。腸道菌群正常,新陳代謝順暢,汙染物少,肝腎負擔小,很多人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平和。

3.素食方法不當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尤其是女性,吃素的話會缺乏膠原蛋白和脂肪,所以人會顯得幹癟?是這樣嗎?答:其實只要素食者有合理的食物結構,註意補充維生素B12、維生素D、維生素C等某些營養素,即使是素食者也能保持健康。只要蛋白質和維生素充足,膠原蛋白是人體可以合成的,不壹定要從雞爪、豬腳的皮中取。堅果、大豆等很多植物性食物中也存在脂肪,吃素不會帶來脂肪缺乏的問題。

自古以來,我國絕大多數居民都過著素食的生活,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肉,但我們的祖先依然身體素質好,頭腦聰明,生育能力強。

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素食者不知道科學的配餐方法,尤其是壹些追求快速減肥的女生。他們認為素食主義意味著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除此之外什麽都不吃。這種錯誤的飲食結構很容易導致營養缺乏,大量脫發,頭發幹燥,皮膚松弛,受涼,精神萎靡,貧血,缺鋅,內分泌失調等等。

因為女性在育齡期每個月都會流失幾十毫升的血液,也就是會流失鐵,所以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鐵,缺鐵性貧血的女性遠遠多於貧血的男性。肉類中的鐵是最容易被吸收利用的。所以,與男性相比,女性適量吃點肉預防貧血是有意義的。這也是女性相對不適合吃素的原因之壹。如果女性選擇純素食,建議服用營養補充劑,同時保證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效預防貧血。

4.吃素有哪些誤區?有哪些註意事項?答:現在食品壹旦貼上“素食”的標簽,往往會給人壹種健康的印象。其實吃素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但吃素的人大多認為只要不含動物性食品原料,營養價值就很高。這可能是最大的誤區,也是壹些女性吃素後發現自己胖了,身體退化的原因之壹。

如果妳想成為壹個負責任的素食者,妳必須註意以下問題:

1)限制加工食品的數量。雖然很多加工食品都是以植物原料為原料,但主要成分多為精米粉,並添加了大量的糖、油、鹽和“植物奶油”,以獲得良好的口感。這些食物會完全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

2)烹飪控制油、糖、鹽。植物原料的味道通常比較清淡,但有些素食者會添加大量的油、糖、鹽和調味品來滿足口味需求。比如壹些以素食為主的類肉類菜肴,壹些甜食和零食,雖然沒有動物原料,但含有相當高的油、鹽、糖和增味劑,沒有植物性食物原有的保健功效。

3)多吃水果,少吃主食。很多素食者愛吃水果的酸甜口感,但吃水果時不要忽略了8%以上的糖分。我們應該少吃主食,防止能量過剩。果汁也有同樣的問題。它們的含糖量都在8%以上,甚至高達16%,大量飲用有可能發胖。

4)素食≠生吃大量蔬菜。蔬菜中的許多營養成分,通過加熱烹調,可以很好地與胃腸道中的油脂混合,從而被吸收利用,如維生素K、胡蘿蔔素等。完全生吃不利於這類營養的吸收。

5)選擇綠葉蔬菜。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蔬菜也是有利有弊的。因為蔬菜在素食者的飲食中占了很大壹部分,所以要盡量選擇營養豐富的綠葉蔬菜。

6)把主食換成雜糧雜豆。白米和白面含有的營養成分很少,不吃肉減少了B族維生素的來源,豆制品中的維生素含量也很少。只有用雜糧雜豆代替大部分主食,才能有效提高B族維生素的供給水平。

7)牛奶、豆類或豆制品要充足。素食者需要從牛奶和豆制品中獲取蛋白質、鈣、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D。攝入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

8)適當攝入發酵制品,補充維生素B12。雖然人體內儲存的維生素B12在轉素食後仍可支持三四年,但長期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導致惡性貧血和神經纖維變性。這種維生素不存在於純植物性食物中。所以對於純素食者來說,只能從真菌和發酵制品中補充。但由於維生素B12在這些食物中的利用效率較低,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B12。此外,發酵食品中鐵和鋅的利用率也比較高。

所以,吃素不是吃蔬菜水果那麽簡單。相反,它需要比吃普通餐更註重食物的均衡和搭配,必要時服用營養補充劑。因為只有在營養充足均衡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吃素的優勢和好處。

同時,對素食的追求完全不需要絕對,也沒有必要把素食當成壹種優越感。認為只有吃素才是精神貴族的生活方式。畢竟人類是雜食動物,以素食為主,吃少量的魚會更容易達到營養平衡,同時也能兼顧食物感。

5.人們的印象是吃素的人感覺很虛弱,很脆弱,但是很多需要消耗體力的運動員也有吃素的。這應該如何解釋?答:的確,說到素食,人們會想到風壹吹就摔倒,天冷就感冒的人。事實上,我們對素食者脆弱的印象是營養不良的表現。這和改革開放前老百姓壹年四季吃不上兩兩肉,基本都是蔬菜雜糧,身體不健康是壹個道理。那時候沒什麽吃的,現在不吃了。

素食運動員不壹樣。他們的飲食都是專家嚴格制定的,不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此外,每天大量的運動使他們的骨骼更強壯,肌肉更飽滿,因此他們看起來精力充沛,身體強壯。所以素食者壹定要保證各種營養素的攝入充足且均衡。他們不應該只吃蔬菜和水果,而應該在飲食中增加豆制品、真菌、土豆和堅果。分泌雞蛋的人應該保證雞蛋和牛奶的數量。另外,每天要做適當的戶外運動,讓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否則會像難民壹樣面黃肌瘦,抵抗力下降。

6.作為初級玩家,妳覺得有哪些入門方法?我可以成為“部分素食者”或“半素食者”嗎?答:對於壹個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來說,突然把他換成蔬菜水果肯定很難適應。甚至可能在吃素兩天後反彈。所以,對於決定吃素的人,妳可以先給自己壹個調整的過程:

首先,摒棄油膩厚重的菜肴,如糖醋裏脊、紅燒雞翅等。,並以烤燉的方式烹調肉制品,每餐加壹份少油少鹽的綠葉蔬菜,逐漸讓妳的味道變淡;

然後,可以嘗試把餐桌上的壹些肉類換成豆制品,每餐多做蔬菜,把兩餐之間的正餐換成酸奶、水果、堅果等天然食物。

然後,試著壹周只吃壹到兩次肉。這個時候,我會漸漸覺得,不是不能吃肉。清淡的素菜能嘗到食材的原味;

最後壹步,把肉類完全趕出妳的生活,通過雞蛋、牛奶、豆制品保證蛋白質充足。

這種緩慢的改變不會讓人無法接受,也不會讓人產生抵觸情緒,身體更好的應對素食生活。至於具體時間長短,要根據每個人的口味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的安排。

除了部分有宗教情懷的人,大部分人其實都可以是“偏食者”。根據中國的膳食指南,從營養平衡和預防各種疾病的角度來說,多吃素少吃肉的生活本來就是健康的。即使不追求素食,也要達到“三葷壹素”的日常食材比例。

相對於經常缺鐵性貧血的女性,貪吃魚油膩、血脂血壓高的男性換壹種“偏素食”的生活會更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