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鱈魚的形態特征是什麽?

鱈魚的形態特征是什麽?

鱈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體型大,壽命長。距今已有兩億多年的歷史,被稱為“水中活化石”。世界上有2科6屬26種鱘魚。鱘魚是壹種低脂肪高蛋白肉類,含有比其他魚類高3-5倍的ω-3不飽和脂肪酸和造血維生素-葉酸。鱘魚的頭軟骨和脊椎軟骨中含有的硫酸軟骨素比鯊魚軟骨粉更能有效增強抗癌免疫力。其肉無肌間刺,可食率高。可做生魚片、火鍋、煙熏、罐裝食用,是國際市場上最暢銷的產品。人工養殖的活鱘魚肉質比生三文魚鮮嫩滑爽,優於龍蝦。鱘魚是軟骨做的,它的軟骨、皮、鰭、肝、腸、肚可以做成幾十種不同風格的名菜。鱘魚的軟骨具有抗癌和補鈣的作用,鱘魚骨可以煮成美味的鱘魚骨頭湯。鱘魚的吻部和鼻腔富含膠原蛋白。鱘魚卵可加工成魚籽糊,是國際市場上的緊俏商品。由於其卵呈灰褐色,俗稱“黑金”、“黑珍珠”,魚籽膏的價格使鱘魚產業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產業之壹。鱘魚皮堅韌、耐用、美觀,可制成高檔皮革。此外,鱘魚鰓具有清熱解毒的特殊功效;鱘魚油有治療燙傷的特效。總之,鱘魚可以說是個寶,可以食用,可以藥用,也可以作為保健品。

鱈魚為冷水洄遊性近海魚類,集群性強,多生活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水溫0℃ ~ 16℃的海水中,活動範圍通常在水面1500m的深海水域。那裏寒冷季節的水溫不像淺水區那麽冷。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魚是南極洲的鱈魚。在南極冰冷的冰水中,可以凍而不僵。原來這種魚的血液中含有壹種叫糖肌的成分,類似於汽車的防凍液。

南極鱈魚生活在南大洋寒冷的海域,甚至靠近位於南緯82°的羅斯冰架。它長約40厘米,重數公斤。短而厚,銀灰色,有暗褐色斑點,頭大,口圓,唇厚,血灰,無血紅蛋白。作為壹種食用魚,它鮮嫩潔白,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很高。其獨特的生理功能是抗低溫,因此南極鱈魚不僅作為壹種重要資源被商業開發,其抗凍功能也受到高度重視。

魚類生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普通魚類在-65438±0℃凍成“冰棍”。南極鱈魚能在-1.87℃的溫度下積極生活,若無其事地遊來遊去。原來南極鱈魚的血液中有壹種特殊的生化物質,叫做抗凍蛋白,在起作用。

抗凍蛋白之所以有防凍作用,是因為其分子具有膨脹的性質,仿佛具有壹個易於與水或冰相互作用的表面積,從而降低水的冰點,防止體液凍結。因此,抗凍蛋白賦予了南極鱈魚驚人的抗低溫能力。

鱈魚通常指鱈魚形的魚,是海洋世界的壹個大家族。已知物種約有500種,是海洋漁業的主要對象。1996全球鱈魚漁獲量達到1071萬噸,占海洋漁業總產量的12%。主要的捕魚種類屬於松藻科、黑線鱈科和松藻科。世界上有50多種鱈魚,大部分分布在北大西洋大陸架。重要的物種有太平洋鱈魚、大西洋鱈魚、黑線鱈、藍鱈魚、綠鱈魚、洋槍魚、挪威長臂鱈魚和鱈魚。

鱈魚的形態特征

鱈魚屬於鱈魚科。

地方名:大頭青、大頭魚、大頭魚、明太魚、水口、寬頭魚、大頭星、石黑魚。

形態特征:體細長,側面略扁,尾部向後漸細,壹般長25 ~ 40厘米,重300 ~ 750克。頭大,口大,上顎略長於下顎,頸部有觸手,與眼徑相等或略長。頜和犁骨都有絨毛牙齒。體表覆蓋的小圓鱗易脫落,側線明顯,背鰭3條,臀鰭2條,均完全由鰭組成,無硬刺。頭、背和體側為灰褐色,帶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腹面為灰白色。胸絡是淡黃色的,其他鰻魚都是灰色的。有三個背鰭,兩個臀鰭和壹個截短的尾鰭。鱈魚肉厚,蒜瓣,好吃,少刺。

產地與季節:分布於北太平洋。我出生在黃海和東海北部。主要漁場在黃海北部、山東高教東南偏東、海島南部和東海南部。漁期為冬夏兩季,冬季為65438+2月至次年2月。夏季洪水是從四月到七月。

經濟價值:屬於冷水底層魚類,是北方沿海出產的海洋經濟魚類之壹。鱈魚每100克肉含蛋白質16.5克,脂肪0.4克。它的肉白、細、嫩,入口不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鱈魚作為主要的食用魚。除了鮮食,還被加工成各種水產食品。此外,魚肝油體積大,富含維生素A和D,是提取魚肝油的原料。

鱈魚的食性

鱈魚是雜食動物,以食量大而聞名,最喜歡的食物是鯡魚,但當它饑餓時,它會吃任何會動的東西,如鯡魚、蝦、魷魚、海星和海扇。如果妳吃得多,妳會長得更快。妳的體重每年會增加1.5倍,大約10年妳就會長到1米。

鱈魚是壹種深海冷水魚,壹般生活在水深50米以上的深海區域。在中國的黃海、渤海和東海北部沿海,漁民經常用“大頭魚”和“大頭腥”來形容他們的魚。

中國沿海的鱈魚多為粉褐色或灰褐色,背部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塊或斑紋。頭太大(俗稱“鱅魚”),而體伸長扁平,尾小呈楔形。口寬略斜,下頜短,下頜前端下方有壹根觸手(這也是區別於太平洋鱈的主要特征之壹),上下頜與犁骨之間有絨毛狀細齒。背鰭簡單,與側三角不相連,腹鰭置於喉部,鱗片小,側線不明顯。它們大多生活在深海海底的底部,壹般不洄遊,只在初冬繁殖期(每年165438+的10月上旬開始)向近海海岸進行短期洄遊。

鱈魚是壹種兇猛的深海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小魚、小蝦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經常生活在水深50米以上、周圍有沈積物質地的海中的沈船裏,或者大型的暗礁裏。大部分個體在30厘米左右,最大的個體可達60多厘米,體重十幾公斤。70年代以前為我國主要經濟魚類,多為圍網或延繩釣捕撈。由於近幾年產量銳減,難以形成大的休漁期,逐漸放棄。目前漁民多采用船釣、沈釣方式,是上述沿海地區漁民冬春季的主要捕撈對象之壹。

黑線鱈

黑線鱈又稱“北大西洋鱈魚”,屬於鱈魚科。

形態特征:黑線鱈有許多特征,這些特征有助於將其與其他鱈魚區分開來,如其高而尖的第壹背鰭,黑色的側線和胸鰭上方深色的“拇指紋”。此外,它下顎上的小觸須比上顎上的短。它們通常大群聚集,在40米或更深的海底附近活動,平均不到2.27公斤,最多約6公斤。

產地:北大西洋。

釣法:在海洋中釣鱈魚,可以在岸上用拋灘法,也可以在巖石、碼頭、防波堤上用天然餌料,或者在船上用天然餌料或毛鉤、吸鉤或引人註目的勺形餌料連接餌鉤。鱈魚是科中的壹種淡水魚,是壹種行動緩慢的魚類,主要在夜間覓食,在淺水區可以用靜態底釣的方法捕撈。

釣具:岸釣釣海魚時,試試3.7米沙灘竿和強力繞線輪,13.6kg尼龍線,2/0 ~ 8/0魚鉤,子彈形鉛錘或抓底鉛錘。從船上釣海魚時,用13.6拉過來我們的魚竿,4/0 ~ 6/0強力繞線輪,3.6kg鋼絲或尼龍絲,2/0 ~ 8/0鉤。當用天然誘餌和羊毛鉤釣魚時,使用子彈形鉛錘。釣鱈魚的時候,試試3-3.7m的落底直感釣竿和定軸繞線輪,2.7kg的單纖母線,10 ~ 14的魚鉤。

餌料:釣海魚的有效天然餌料有很多種,包括很多無脊椎動物,如貽貝、海蟲、蛤、鰨、魷魚等。至於餌料魚,無論是切片還是整魚都值得壹試,尤其是油性魚,如鯡魚、鯖魚、小米鯡魚、沙丁魚等。在人造魚餌中,鉛頭鉤、金屬鉤和塑料玉魚都是有效的。5/0號鉤上的壹串橙色或白色的羽狀鉤,是船釣的絕佳誘餌。江的鱈魚會吃整串的大蚯蚓或小魚。

黑線鱈是壹種分布於北大西洋的底棲海洋魚類。黑線鱈作為壹種人們大量食用的魚類,長期以來壹直被商業捕撈。黑線鱈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白邊上的黑線識別出來。黑線鱈常見於40至200米的深度,幼魚比成魚更喜歡生活在淺水中。它們壹般生活在靠近大陸架或遠離海岸的冷水中,適宜的水溫為2至10℃ (36至50華氏度)。

壹般來說,黑線鱈不是壹種擅長長距離遊泳的底棲魚類,壹年之內的區域性洄遊並不常見,但為覓食的短距離洄遊時有發生。成年鱈魚不像年幼鱈魚那樣習慣於遷徙,但所有鱈魚,無論老幼,都季節性遷徙。黑線鱈的食性因體型、季節和地區而異。例如,小魚和小蝦是小鱈魚的主要食物,而較大的鱈魚吃其他魚類,尤其是在春天和夏天。然而,在冬季,各種大小的黑線鱈壹般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蠕蟲、小型軟體動物、海蛇和海膽。

黑線鱈是壹種分布在北大西洋兩岸的海洋魚類。黑線鱈是壹種常見的食用魚,廣泛用於捕魚。黑線鱈很容易通過沿著其白色壹側的黑色側線識別,不要與波洛克混淆,後者在黑色壹側有相反的空白線,在胸鰭上部有壹個特別暗的斑點。

黑線鱈通常在40到133米的深度被發現,但它深達300米。它在2到10攝氏度(36到50華氏度)的溫度下生長旺盛。青少年更喜歡淺水區和更大的成人深水區。壹般來說,成年黑線鱈不會像魚苗壹樣參與長時間的遷移行為,但已知季節性移動會發生在所有年齡段。黑線鱈主要以小動物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盡管該物種的較大成員偶爾也會吃魚。

黑線鱈的生長速度在過去30至40年間發生了顯著變化。目前,生長迅速,黑線鱈在被註意到之前就達到了它們的成年體型。然而,南聯盟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促進了人口再生尚不清楚。

黑線鱈處於生物危險狀態,有必要從2003年開始禁止捕撈。報道稱,恢復鱈魚資源至少需要5到6年,生物學上需要禁漁12年。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商業魚種,鱈魚和黑線鱈主要在波羅的海和北海捕撈。2002年歐洲鱈魚的捕撈限額為654.38+049萬噸,北海的捕撈限額為465.438+000噸,約占25%。黑線鱈的配額為654.38+007萬噸,其中7.7萬噸屬於北海的捕撈配額。然而,這兩種魚的資源急劇減少。恢復鱈魚健康繁殖可能需要65438+萬噸產卵資源。因此,蘇格蘭海洋研究所所長羅賓·庫克(Robin Cook)向歐洲漁業委員會建議,在2015年前采取零配額捕魚禁令。對此,所有以北海資源為生的英國和蘇格蘭經營者都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