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赤壁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將領黃蓋提出的計策。由於曹操的士兵不習慣水戰,於是曹操將艦船的首尾連接起來,黃蓋針對這個情況,向周瑜獻上了“火燒赤壁”的計策。火燒赤壁發生在赤壁之戰之間,赤壁之戰指的是東漢末年發生在曹操和孫劉聯軍之間的壹次大型戰役。
赤壁之戰的介紹
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壹。曹操率二十萬眾順江而下,東吳和蜀漢的聯軍不過5萬余人,最後黃蓋提出了火攻敵船之計,孫劉聯軍大破曹軍,燒毀了大量的曹軍舟船。曹軍又將剩余的曹軍舟船都予以燒毀,然後撤退,因為士卒饑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壹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借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兩年。兩年後,曹操西征,擊破關中的馬超、韓遂等人,然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究竟是誰放火的呢?
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在長江赤壁壹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壹。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赤壁之戰在我國人皆盡知。
公元208年秋天,曹操在統壹北方,親率號稱八十萬大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於長江中遊的赤壁相遇。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之下,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此役之後曹操失去了統壹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周瑜
蘇軾詞去“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從側面反映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所起到的作用,即周瑜主導設計詐降火攻之計破曹。
但《三國誌·周瑜傳》引《江表傳》說:“曹公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言外之意是說是赤壁之戰,曹軍兵卒生病,曹操無奈,想撤兵,於是自己燒掉戰船撤退,卻成就了周瑜的美名。事實上,據相關史料記載,赤壁壹帶森林茂密,蟲蟻較多,曹軍確實碰到溫疫。《三國誌魏誌》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退。”這裏只是提到曹軍由於瘟疫撤軍,但沒有提到曹操自燒戰船。《三國誌·郭嘉傳》:“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此處提到曹操確實自己燒船。
曹操
那麽究竟是不是曹操自燒戰船撤退呢?小編認為不是的。因為這是曹操寫給孫權的信中,曹操自己說自己燒戰船撤退,其實是曹操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而已。
《三國誌》多人的傳記均明確記載是周瑜率水軍火燒曹軍。《三國誌周瑜》記載“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隊敗退,還保南郡”。此段明確寫明黃蓋詐降,並趁機放火燒船,曹操敗退,可見黃蓋是實際放火的人。
赤壁之戰究竟是誰放火呢?曹操說是他自己放得火,妳相信嗎?
不過,赤壁壹戰,曹軍戰船也不可能全部被燒毀,否則曹操豈不葬身火海?由此可以判斷,曹軍的戰船應該是大多數被周瑜所燒,少數戰船撤回江邊,由於戰船不能帶走,曹操也不願意把戰船留給周瑜,也為了拖延時間阻止周瑜追擊,曹操上岸後將剩余的戰船壹並燒掉。
所以,曹操自燒戰船是真,但燒的只是少量的船而已,而撤退的原因確實是因為周瑜黃蓋火燒赤壁,曹操吃了敗仗。
火燒赤壁的主人公是誰
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的主人公是諸葛亮,主要人物:孔明、魯肅、周瑜程普、韓當、黃蓋、曹操、蔡瑁、張允。
擴展資料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壹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壹,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壹場。
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壹部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苦肉計、連環計都準備好了,奈何江東正值冬季,整日整夜地刮東北風。這對於火攻來說可是最致命的弱點,這是諸葛亮邊站出來表示自己有方法借得東風。於是,便有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這壹幕。當然這也為關羽華容道壹事作下鋪墊。
百度百科_火燒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