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來說,時光網努力地在走另壹條路(不同於豆瓣電影的壹條路),但這條路走得不順,有點下坡路的意味。時光網目前的問題是,壹些積極的改變沒得到用戶認可,甚至招致反感,老用戶流失,而遊客止步於瀏覽電影資訊和電影資料庫,未能成為新用戶。
2011年以來時光網的壹系列改版,做了壹些嘗試,有些做得不盡人意,傷害了用戶的感情,有些則表明正逐漸開拓出壹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其中包括:
弱化群組地位。現在打開時光網首頁,在登錄之後,很容易的就能在導航欄找到群組的入口,下面也有壹小塊地方留給熱門群組。而在改版之前,群組的入口不是這樣簡單地在導航欄寫著,周/日的熱點群組話題會展示在首頁,有時小編還會改標題幫忙造勢,那時候群組組長和組員還以老子今天上首頁了而倍感得瑟。群組的地位被弱化是很明顯的,這讓很多時光老用戶怨聲載道。不過我認為這是正常的舉措,很多群組的熱門內容越來越天涯化,很歡樂,但和電影無關。與其讓優秀的電影群組討論淹沒在這些喧囂熱鬧的天涯八卦之中,不如把這些無關的喧囂埋得深點,讓用戶把心思放在電影上,提高群組的UGC質量,減低信噪比,讓時光網變得更電影。當然,不免會傷害用戶感情?
個人主頁改版,社交元素增強。這個改動最大,包括個人主頁向微博靠攏、用戶名重新洗牌並且變成唯壹性、壹句話短評與社交整合變成時光微評?目前來說,社交元素的增強有兩個優點:壹是打破了以前以群組為單位的小圈子交流模式,確保在降低群組活躍度(弱化群組地位)的同時,還能提供更全面的社交方式;二是壹句話短評與社交整合變成時光微評,讓以前沒多大價值的壹句話短評沾上SNS的光,活絡起來。但問題是SNS對於時光網是否必要。電影的視覺和心靈感受,並不像生活的瑣事壹樣,可以曬壹番,可以與人閑聊。有感覺的用戶會寫長影評而不是去嘮壹句,那些嘮壹句微影評的,又實在拉不起社交。目前來說,很多老用戶不買時光的賬,SNS化很失敗。還讓人覺得時光網不純粹。
與院線合作,推出購票服務。這個不需多說了,豆瓣電影和時光網都在做,誰不做誰就虧。但目前兩家都不全面。這與中國院線的生態有關,要都談下來不容易。
與電影公司合作,吸引它們把中文官網開在時光網上。這個能做好真的很不錯,但目前進展幾乎屬於停滯,估計是時光網的談判籌碼太少了。突出電影行業的資訊。電影準備前期、拍攝中期、上映後期的新聞都有,這方面時光的新聞很全面,幾乎國內外熱影的電影都有,做得比較好,而且屬於豆瓣電影所沒有的東西,也做得不錯,但界面排版等實在太糟糕了?不過由於影片類型大多是大投入大制作的商業片,電影資訊又有廣告造勢之嫌,讓人覺得時光網過於商業。熱播電影推廣和首頁flash宣傳。這個是實打實的廣告,有時是首頁前頭放flash,有時幹脆直接彈出壹整個頁面放flash。廣告很宏大很華麗,如果是好片那當然無所謂,但好像廣告的標準是砸錢就行,很多愛憎分明的影迷不買賬。在用戶心中,這又是時光網過於商業的壹條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