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 閩南 話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呢?有的人覺得閩南話和粵語是壹樣的,記得有壹次我去北方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的是閩南話,邊上的朋友就說了壹句我們哭笑不得的話,他說妳們粵語真難懂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麽?那麽是不是粵語和閩南話壹樣呢?下面就和我壹起去看壹下吧。
閩南語,起源於福建泉州。主要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適用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在學術上以泉州話作為標準腔,即使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戲、梨園戲、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進行演唱,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壹,它還被錄制在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2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外太空知音了。
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蠻、避亂。晉朝五胡亂華時期(西元304-439),異族入侵中原,佇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的時候,中原的衣冠八族(詹林黃陳鄭丘何胡)開始避難到福建的泉州晉江等流域壹帶,他們把當時的古漢語(比如,有身、瞑、鱉、斟酌、鼎、箸等)帶過來,後來稱作“泉州話”。
但這次數量很少,移民多留在閩江和木蘭溪流域。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南安市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壹帶,但不久就被撤銷,直到200多年後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區第三次置武榮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區壹帶的建制才穩定下來,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後的五代時才設縣。
所以少量“泉州話”就是第三、四世紀的中原音參“吳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鱟hia)和當地的越語(比如:loo3(高)、san2(瘦)、lim(飲)、hiu3(灑))融合而成的,這就是“白話音”主要的來源,比“讀書音”較早。
第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福建南部蠻夷禍亂不安,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郡望河東)南下平亂,平亂了後屯兵佇即馬的漳州壹帶,亦包括今天龍巖地區新羅,漳平壹帶,這批人帶來七世紀的中古漢語。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於漳州南部山區。
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而蠻僚最終被平定。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壹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獨對漳州開放海禁,“市鎮繁華甲壹方,港口千帆競相發”是其當時生動的歷史寫照。
當今的閩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閩越土著人群)與歷代多次北方漢人南遷入閩,特別是唐、宋兩朝時期北方人入閩的基礎上,由八閩遠古語音與歷代外來語言進行交流、結合而逐漸形成的方言。
閩南語的發音主要特點有:1、多數古濁可平聲字,今讀音時不吐氣。2、念知、登等,有時保留破裂音,成[t];3、無輕唇音[v]、[f];4、有韻尾[-m]、[-p]、[-t]、[-k];5、聲調七類,以上為主,與古代聲調系統不盡相當。此外,在閩南語中,文、白語言區別較大。
白讀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較久遠的源頭,據研究,它是唐朝及後來時中原人南遷所帶來的漢語與當地閩越土著(少數民族)的語言相結合就開始形成的壹種獨特的語音體系。文讀音則是本地方言與本民族權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語、近代的官話、現代的漢語、詞匯、語法等方面向權威的***同語靠攏的表現)。
閩南語保留了相當成分的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語言的語音、詞匯,被海內外語言學者稱為中國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閩南語的發展,對保護、弘揚中國古代語言遺產,研究中國其他語種以及古代閩越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