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潮州地區養殖牛蛙的方法

潮州地區養殖牛蛙的方法

壹、土池養殖:

(1)立地條件:水源充足,無汙染,pH 6.5-7.8。底料可以是泥底,也可以是泥砂底,但不適合砂底,因為砂底容易排水。土池應盡可能建在大雨時不澇不淹的地方,幹旱時可通過抽水或其他方式解決水資源。此外,還應考慮交通、用電和生活設施的便利性,選址在通風良好、噪音較小的地方(2)結構:

養殖池塘形狀:壹般為長方形,具體形狀要因地制宜,便於管理。

大小:150-300平米最好,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管理。

蛙池:壹般深度為1 m,池中間要適當加深到1.2-1.4 m,便於蝌蚪在高溫時躲避高溫。壹般池塘底部都是泥濘的,有條件的可以鋪上細沙,方便汙水清理。

餌料臺:餌料臺的數量取決於池塘中的放養量。餌料臺的尺寸壹般為1×2米,餌料臺的目數以5mm左右為宜,不可過小,以免汙物難以清理。誘餌臺的設置壹般有三種方式:(1)直接固定在木樁上;(2)將泡沫底固定在木樁上,使餌料臺能根據水位的變化上下浮動;⑶掛在陰涼的竹架上,方便調節餌料臺的水深。

圍網:壹般采用聚乙烯網,網眼5-10 mm,圍網高度壹般為1 m,圍網上方內環倒檐5-10 cm,防止小青蛙爬出。圍網與塘脊之間留有10cm的壕溝,用以隔離敵人。

遮陽網:遮陽網壹般固定在距水面約1.5米的木架上。夏季必要時,兩層可加遮陽網,但水池間遮陽網不應相連,以免影響通風。

進出水口:進水口比較簡單,壹般直接進水,也可以在進水口處設置過濾網。壹般有幾種出水方式:①直接排出下層水;(2)設置壹個彎管,用於排出下部的水,同時作為溢流口;③套管類型;

(3)管理要點:

由於土池多為水田,池內昆蟲較多,因此在放苗前要做好池內的清理和清蟲工作。用200-30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清理池塘,用3-5克/立方米的敵百蟲清除昆蟲。

因為土池底部是淤泥,所以要盡可能多的排放汙染物,同時減少殘留餌料和底質的汙染,用生石灰改良底質,中和酸性。

由於土塘含有機質較多,水質易肥,消毒時可適當增加藥物濃度,提高藥效。

下雨天,水池附近的泥水容易流入池內,傳播病菌,要做好防病消毒工作。

(4)管理要點:

經常清洗籠子,保證籠子內外水分交換順暢。

根據個體大小和水質調整放養密度。

池塘無網箱的部分可以種植魚類和水葫蘆,維持穩定的生態環境。

定期消毒,由於網箱養殖水體較大,消毒時應適當增加藥物濃度。

因為籠子裏的水體是相通的,細菌和疾病容易傳播,所以壹旦青蛙生病或出現異常,就要及早預防和消毒。

三、水泥池塘養殖:

水泥池養殖具有管理方便、成活率高、放養密度大等特點,但因其投資大、水溫水質不穩定,僅在福建漳州、東山、小蕓等地有發現。

(1)條件:水源充足,水質無汙染,電力有保障且便宜。

(2)施工:水泥池面積壹般不宜過大,面積30-60m2,池深1m。壹般采用矩形水池,便於操作。進水孔、排水孔、溢流孔等。是用來控制水位的。壹般用繩子把餌料臺掛在水泥池壁上,或者直接用水泥底做餌料臺。池底壹側設有30-50厘米的深溝。

(3)管理要點:

由於水泥池水溫受溫度影響較大,應根據溫度靈活調節水位和水流。

及時排水,清塘底,為牛蛙提供清新的生存環境,但不宜過於頻繁,以免打擾休息,催肥。

若以池塘底部作為餌料臺,宜在每次投餵前換水並清洗池塘底部,以盡量減少牛蛙對汙水的攝入。

牛蛙不同階段的養殖管理要點:

壹、牛蛙的養殖:

(1)蛙種選擇:雌蛙體表光滑有光澤,腹部腫脹柔軟。溫柔的觸摸可以感覺到成熟的卵子。雄蛙前肢的婚姻瘤結實明亮,無病。母蛙不宜過胖(1-1.5kg),以免難產。

(2)養殖青蛙:

放養密度:壹般密度不要高於每平方米10-20,盡可能稀疏。可以在土池中種植水草或堆小塊土地來模仿生態環境。在繁殖季節之前,雄性和雌性分開飼養。繁殖季節,根據條件,發情的雌蛙和雄蛙可以選擇在產卵池,也可以集中在大池塘,讓它們自然配對產卵。

飼養管理:飼養時,在飼料中摻入適量的魚肝油或維生素A、D、E,加強營養,飼養不可過飽,防止養殖青蛙肥胖造成難產。保證適宜的光照環境和淡水環境,為青蛙的性腺發育和產卵提供良好的條件。

種蛙產卵:當種蛙性腺發育成熟,環境適宜時,種蛙就會發情交配,產卵。產卵時間壹般集中在早上4-8點,偶爾在下午。產卵後要及時將卵塊收集在孵卵器中,收集時要小心,不要損壞卵塊,否則受精卵會把動植物翻個底朝天。

人工孵化:控制適宜的水溫、充足的溶解氧和適宜的光照,保持水質新鮮,及時除敵,提高孵化率。正常情況下,3天後,受精卵可以陸續孵化出蝌蚪。此時蝌蚪要在孵化池中停留7-10天,長成綠豆再分池。

二、蝌蚪的培養:

放養密度:壹般65,438+065,438+0-30日齡放2000-65,438+0,000-30日齡放300-65,438+0,000-300。

飼料的餵食:孵化3天後,卵黃囊消失,蝌蚪開始吃飼料。壹般每萬只蝌蚪餵1個熟蛋黃,逐漸增加或餵鰻魚粉。餵食量取決於進食情況、蝌蚪的活動和天氣變化。15-30日齡可餵蝌蚪粉,45日後可餵蝌蚪顆粒。

飼養管理:

(1)根據溫度變化,靈活調整水位和水流量。

⑵定期換水,保持良好穩定的水質環境,每次換水以1/3為宜。

⑶定期對水質進行消毒。下雨時,天氣變化大,蝌蚪進食不正常,要酌情消毒。

(4)及時清除雜物、死蝌蚪、殘餌,消除敵人的危害。

⑸根據蝌蚪的規格和大小,及時分類,逐步疏散養殖密度。

⑹加強越冬蝌蚪的管理:①加強越冬前蝌蚪的營養;(2)適當換水,調節水質;③適當調整放養密度。

4.蝌蚪變態期的護理;

(1)變態期間要控制餵食量,不宜餵食過多,以免阻礙蝌蚪結束完全變態。

⑵變態期間,應降低水位,提高水溫,適當降低放養密度,以促進蝌蚪盡快變態。

⑶搭建落地平臺或種植睡蓮,為蝌蚪提供落地環境。

(4)不宜過早分池。蝌蚪剛變態就要在原池中馴化,完全馴化或體質改善後再分池。因天氣不好,不宜分池。分池時可用10-30g/m3的高錳酸鉀浸浴消毒20分鐘。

第三,水產養殖管理

(1)放養密度:新變態的幼蛙150-100只,變態30天後的幼蛙100-80只,成蛙50-30只。

(2)飼料投餵:

幼蛙、幼蛙、成蛙都可以用漂浮配合飼料餵養。根據青蛙的大小,選擇不同類型的顆粒大小的飼料。餵食要看青蛙大小,殘餌,進食情況,天氣變化。牛蛙飼料最好用清水浸泡,稍微軟化後再餵食。

(3)飼養管理:

科學飼養:①牛蛙的投餵量壹般為七八成飽,尤其是高溫季節,切忌過量投餵;(2)定期在飼料中摻入中草藥或適當的抗生素,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③進食要定時、定點、定量,形成條件反射;(4)下雨天,壹般少投或不投餌;⑤應撈出殘留餌料,以免汙染水質。

水質管理:①根據氣溫變化靈活調節水位,適當增加流水來調節水溫;(2)高溫季節,適當換水保持水質新鮮,定期消毒;(3)及時清除水池中的雜質、殘餌、疾病、損傷、死蛙、腐敗動植物異物。

疾病預防:本著“無病預防重於治療,有病要早治”的原則,通過藥物預防、環境改善、科學管理等綜合預防,切實做好以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