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誰紀念重陽節?

誰紀念重陽節?

誰紀念重陽節?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的桓景。相傳桓京是東漢汝南縣人,父母死於瘟疫。後來他獨自上山拜師學藝。我學了壹門功夫下山,讓村裏所有受瘟疫折磨的人都上山,送上壹杯菊花酒。後來瘟疫被除,桓京趕走瘟疫的故事壹直流傳至今,被人紀念。

重陽節是誰的節日?

1,重陽節是老年人享受盛宴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中就有提及。屈原《征途》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十日後始見清都。”這裏的“重陽節”指的是天空,不僅僅是節日。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寫的《九天·鐘繇》中,明確寫道重陽守節:“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2.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

1988年,中國正式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中國老人節”。第九年重陽敬老,當然也要敬老父母。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重陽節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註。13年7月生效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簡稱《老年人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人節”,2013年重陽節(10 13)將是我國首個法定的老年人節日。說到重陽節,也許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王維的詩:“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重陽節是紀念桓景健的節日。

南朝人吳君之在《齊和續》壹書中寫道:相傳東漢時期,汝南縣有壹個叫桓京的人,突然發生了壹場大瘟疫,導致桓京父母雙亡,於是到東南山上拜師學藝,神仙費長房送給桓京壹把降妖龍劍。桓京早起晚睡,穿著戴月,刻苦學習,刻苦練習。有壹天,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神又要來了,妳可以回去殺害蟲了。”並送給他壹袋山茱萸葉和壹瓶菊花酒,讓家鄉長輩登高避禍。於是就走了,回老家了。9月9日,他帶領妻子、孩子和老鄉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把山茱萸的葉子給每個人帶走,瘟疫惡魔卻不敢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來,大家都喝了壹口,以免染上瘟疫。他與瘟疫惡魔搏鬥,最終殺死了它。汝河兩岸的人們,至今還流傳著九月九日登高避禍、浣景揮劍刺妖的故事。

重陽節的習俗:

秋高氣爽,桂花飄香,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活動豐富,趣味盎然,有爬山、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

攀登高峰

古代重陽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把壹塊餅放在孩子頭上,嘴裏說些話,祝願孩子萬事如意,這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初衷。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各地吃的軟糕叫重陽糕。

賞菊花喝菊花酒

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

吳茱萸和菊花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祛邪除穢,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