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養生起源介紹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換句話說,食物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人的生命活動必須靠吃食物來維持。為了生存和健康,人類必須尋找食物,並進壹步了解食物,探索食物在維持健康和預防疾病方面的功效。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從人類出現以來,食療?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探索過程中,史前,神農嘗百草?傳說就是最好的例子。
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在朝廷?美食博士?官方人員專門從事皇帝的飲食保健,飯菜的制作已經多樣化。隨著食療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食療理論也應運而生。戰國時期(公元前2世紀),中國第壹部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包括《蘇文》和《靈樞》)對此有大量論述。比如“蘇文?臟氣法理論說:毒攻邪,五谷滋養,五果助,五畜益,五菜補,氣味合則補精。? "蘇文?五常政治領袖論也說:?糧、肉、果、菜都是吃,都是養。?這些既說明了在服藥的同時輔助食療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各種食物都需要攝入,這與現代平衡膳食和味覺的選擇和配合是壹致的,為食療確立了基本原則。
東漢時期(25-220),中國產生了第壹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書中十分註重收集能滋補強身、防止衰老、抗衰老的食物,如薏米、枸杞、大棗、茯苓、雞肉、鵝油、蜂蜜、蓮藕、蓮子、亞麻、葡萄等。因為很多食物和藥物壹樣,都有壹定的作用(稱為食用藥物),所以從那以後壹般的本草書籍裏還是有食物的。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就曾用食物作醫學方劑。他自創的桂枝湯、當歸生姜羊肉湯、豬皮湯,都是很好的食療驗方。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服桂枝湯後啜熱粥助藥,是很好的食療。此外,他明確提出了食品衛生的觀點。這些都是有價值的。
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9),飲食防病治病的知識明顯增多。比如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很多簡單的藥方,其中很多屬於食療,對飲食衛生和禁忌的記載也比較詳細。南朝陶弘景撰寫了《本草筆記集》,充分註意到了食物的特殊性。在分類中,他將水果、蔬菜、大米等食物與草和木材並列。在書裏?包治百病的萬能藥?列表中列出的食物並不少見,比如在?腹部水腫?在該項目下,列出了海藻、海帶、紅小豆、大豆、苦瓜、鯉魚和黑魚。妳在線嗎?解渴?下面是白茅根、冬瓜、牛奶、馬奶、小麥。這些書對中國食療做出了巨大貢獻。
到了唐代(618-907),食療養生大發展,形成了壹門獨立的學問。比如醫學家孫思邈最早寫的《要開的壹千個女兒》?食物處理?設置專題文章,指出:?生活的基礎,必須靠食物來支撐嗎?食能祛邪固臟腑,悅神醒腦,補益氣血。如果能吃食物把癤子磨平就是個不錯的工作。?他強調,壹般情況下,食療是放在第壹位的,書中也分類介紹了各種食物。後來又有了專著,如孟暢的《食療本草》、銀燕的《食療心鑒》。
在宋代(960-1279),用食物預防和治療疾病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官方編纂的大型方劑學《太平盛慧芳》、《生肌宗錄》,都是專門設置的?食物處理?該門包含100多個治療處方。北宋時,陳至的《養老獻親書》中專門記載了老年病的食療,以及大部分比較簡單的食療。
元代(1206-1368)的食療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吳瑞的《每日本草》和家明的《飲食指南》之外,最有價值的專著是神醫胡思慧的《飲食記》。書中非常註重日常食物的合理分配和適當藥物的添加,還詳細記錄了飲食的烹飪。
明代(1368-1644),由於藥學和食療的發展,記載於?草藥?餐館裏的食物也大大增加了。比如《本草綱目》所載的糧、菜、果、鱗、介、禽、畜等食物約有500種,且大多附有食物應用的處方。食療著作種類繁多,如陸賀的《食本草》、寧遠的《食鑒本草》、陸吾的《食集》、郜璉的《飲服筆記》等,都具有代表性。
在清代(1616-1911),食療壹直受到醫家的高度重視,著述甚多。比如沈的《食本草綱目》、的《息生飲食譜》、的《調理疾病飲食辨證》、袁枚的《隨園食單》等,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相關內容涉及面廣,既有基礎知識,又有應用;無論是疾病還是日常生活。
中醫食療從古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內容非常豐富。除了在相關文獻中可以找到之外,它還在民間廣為流傳。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中醫藥的發展,食療逐漸蓬勃發展,並引起國際關註。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中醫食療亟待探索、整理和提高。目前,中醫食療養生學科在中醫藥領域已基本建立,並在科研、臨床、教學等方面取得了壹定的成果。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振興中醫的過程中,中醫食療養生將會有大發展,為人類健康長壽做出應有的貢獻。
夏季食療養生的由來。
1.食療的意義
食療的簡稱?餵養?。即利用食物影響身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預防疾病。俗話說,就是靠吃來維持我們的健康。
壹般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的可食用物質。換句話說,食物最重要的功能是營養。其實中醫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可以滋補,還可以治病。如近代醫師張錫純曾在《西方醫學熱情錄》中指出:食物?患者服用,既能治病,又能充饑;不僅能充饑,還能適口,用來治標,病會逐漸自愈,就是不對癥,沒有其他病?。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之道。很多適合保健的食物也被推廣出來,比如保健雜糧粉、雜糧粥、藥膳等等。
1.夏季飲食養生的原因
夏天天氣炎熱,溫度相對較高。此時,也是雨季。容易造成夏季暑熱潮濕,會引起食欲不振、胸悶惡心、食積腹脹。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容易貪涼,喜歡吃冷飲和冰鎮食品。風寒感冒容易損傷脾胃,甚至會導致脾胃功能下降。此外,白天氣溫高、出汗多,使人體大量出汗,導致疲勞、無精打采、嗜睡,經常感到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四肢無力。因此,夏季要非常註意飲食養生,以健脾胃,清熱祛濕,提供能量。飲食要註意衛生,清淡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