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微信官方賬號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最近去了湖南江永縣,走訪了江永的大源鄉——錢嘉東鄉,這個鄉在上世紀80年代才改名,對傳說中的錢嘉東的入口做了壹個調查,並保存成壹篇文章,上個月在個人微信微信官方賬號上發表。
事實上,當我寫那篇遊記時,我曾去過所謂的灌陽錢嘉東的入口,並拍了照,只是在等待壹些文字匯編成壹篇文章。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江永縣的錢嘉東和灌陽縣的錢嘉東有壹字之差。估計是因為版權原因,註冊了上千個洞穴的江永縣享有獨家冠名權。後來灌陽縣只好把“窯洞”改為“窯洞”。
對瑤族歷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錢嘉東是瑤族的發祥地,錢嘉東是壹個群山環抱的山間盆地。通往錢嘉東的唯壹入口是壹個小洞穴。穿過又黑又窄的山洞,猶如進入桃花源,眼前豁然開朗。
所以找到這樣的洞,就成了判斷它能否成為千洞的重要標誌之壹。
在錢嘉東江永有這樣壹個洞穴。那麽,灌陽的錢嘉東呢?妳能找到這樣的洞穴嗎?
好在灌陽也有這樣壹個山洞。當地人稱此洞為穿石洞,具體位置在灌陽鎮排布江村呂家嶺上屯。
順著壹條小溪追溯源頭,遠處的壹座小山上開了壹個狹長的洞。洞的周圍,灌木叢生,雜草叢生,壹股清泉從洞底流出。在兩個大壩的攔截下,形成了兩個小瀑布。
妳認為這個洞穴看起來像什麽?
通向巖石的是壹條運河。在運河的壹側,有壹條小路,沿著這條小路,它逐漸接近洞口。
路邊矗立著這樣壹塊天然的巖石。
站在大壩上往下看。
站在大壩上向上遊看。
掛在樹上的野生藤蔓。
灌木叢中被雜草掩蓋的洞。
幸好當時是旱季,小溪裏的水不多。我踩著小溪邊的石頭,壹躍而起,向洞口走去。
岸邊的石頭。
終於沒有濕鞋淋濕,來到山洞。
在洞頂之上。
洞穴附近巖體裂隙發育。
小心。
走進洞口,洞頂有個地方生長著壹些褐色的鐘乳石。
洞口並不寬。在長年流水的沖擊下,這裏形成了壹個小水潭,讓進洞的人猶豫不決。還好水還比較淺,有好事者在對岸放了兩塊石頭,讓我的訪問得以繼續。
在山洞外面。
再往洞內走,溪水淹沒了整個洞底,借助溪水表面露出的小石子和我相對靈活的姿勢,我表演了壹個閃展,跳進了洞內。
越往深處走,洞就變得越窄。
洞頂上方的鐘乳石。
洞穴最窄處只有壹米寬,小溪在這裏形成了壹個深潭。記得小時候去過這個山洞,還是夏天。我們抓了壹些螃蟹,在這個池子裏洗了個澡。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這裏的地形極其危險。水大的時候肯定是波濤洶湧,行人無法正常通行。
也許這是方便觀光的。在左側巖壁上,修建了壹條狹窄的過道。
在洞穴附近的沙灘上,有壹個樹兜從上遊沖下來。
走過狹窄的通道,前面有壹個深潭擋住去路。除非妳在水裏遊泳,否則很難穿過去。洞前有亮光射來,我卻只能回頭嘆息。
回到入口。
狹窄的河床和陡峭的巖壁。
石墻上的雜草。
在入口處看著洞穴的頂部。
雖然這塊巖石叫過巖,但是深潭擋住了道路,我沒能完成過巖。通過實地觀察,這個洞不能作為行人的正常通道。所以,把它當成千洞之入口,是沒有說服力的。
再者,說黃冠是壹千個洞窟的上洞,新街是壹千個洞窟的中洞,灌陽鎮是壹千個洞窟的下洞,也很牽強。因為從公元前168年開始建立灌陽縣,縣城就在新街雀兒山,公元617年,縣城從新街雀兒山遷到現在的灌陽鎮。所以新街和灌陽鎮不可能是瑤族人民安居樂業的千洞。作為灌陽人,很難接受這個結果,然而,這就是事實。
走出巖石和洞外的風景。
山坡上的村子是排布江村的呂家嶺村。
呂家嶺上的風景。
小紅旗飄的地方是排布江村委會所在地。
歡迎關註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灌陽人在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