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貓耳朵在中國真的是壹種美味,但是現在有兩種,壹種是杭州貓耳朵,壹種是山西貓耳朵。貓耳朵由拉片演變而來,與拉片壹起成為山西面條王國的兩大圖案。民間餐桌和街邊餐館有幾十種不同的方法和名稱,在明陽峽很有名。
在山西南部,拉面又叫水拉面,侯馬、臨汾壹帶俗稱“甲魚跳崖”。就是把白面做成丸子,醒後在盆裏裝滿水,壹個壹個捏成銅錢那麽大的薄片,放入鍋裏煮熟,用鹵水吃。晉中的大商家都是油嗆的,叫油捏。如今演變成把面條卷成條,左手拿著條,右手用大拇指的肚子把面條拉成小塊,稱為小拉塊或捏疙瘩。煮熟撈出後,可以蓋倒,炒鍋或油炸。它不僅是壹種家常菜面食,在晉中結婚的男女在出發前也講究吃它,意為“歲時捏疙瘩”或“吻疙瘩”,寓意歲歲平安。在晉南,搟好的面團多是用手撕成大塊,放入鍋裏煮熟,然後蘸醋拌油吃辣椒辣椒蒜,叫抹片或拉片;如果把蔥姜蒜末拌上辣椒油,拌上各種調料,就叫油潑猴面,是壹家人享用的美味。
挑件,尤其是水拉件,是漢代制作湯餅的古法。北齊以後又叫“賈”,朝廷設湯官使他們。後世多做蕎麥,到了宋代,進入市場,僧人和俗民都吃。陸遊詩中說“煮蕎之僧分”(《寺壁》)。晉代開始發展成貓耳朵,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故事。晉太和五年,元好問去趕考,陽曲遇到兩只鵝,壹個獵人贏了壹只,另壹只慘死。元好問其情,買了壹對鵝埋在汾水岸邊,寫了《雁山詩》,巧搓為祭。如今,秋已是古跡,其言猶在香。巧手面已經成為人們抒發情懷(面向世界)的美味佳肴。當時喬冕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葛冕。蕎面的制作方法是把它揉成小塊,然後在面板上撚成團。後來傅山先生寫了《葛厝符曉》,在《解陀扶南》中,他稱贊“冰蠶初爬,舌頭歪。嫩而難嚼,香而暖心。”
葛肉面最初是為祭祀大雁而制作的,但到了元代,騎馬的獵人將其視為狩獵的佳品,稱為“馬岐”,並進入皇家宴席(中國歷代帝王膳食大觀)。今天婁煩、陽曲等地仍習慣在臘八節吃“蓋雀餅”和“打雀面”,即把面搓成壹堆,搓成壹搓,煮熟後取出,撒壹點在院子裏,以示蓋雀和打雀。在太原,還有人稱鴿肉面為“馬史”,是“馬七”的諧音。到了元代,吃飯就要記錄壹種“雞頭粉面”,這是壹種銅錢大小的面皮。可見拉片和貓耳朵在元代開始並行發展。明清時期,葛肉面被山西人廣泛食用,並流傳到陜西、河北、山東、河南乃至江南。相傳乾隆下江南時,曾贊之,因形似貓耳,名曰“貓耳”(《名吃物語》)。解放後,著名作家老舍在晉陽飯店品嘗過這種面條,並寫下詩句稱贊:“駝峰熊掌不可誇,貓耳朵拔魚。”
貓耳朵面食在民間流傳發展,方法很多,名稱也不壹樣。如晉中法是將蕎面揉成手指粗細的條狀,捏成黃豆大小的塊,在左手心裏撚成小花,稱之為“戈多”或“滾疙瘩”,也有人雙手捧起,撚在面板上。山西北部人直接把面條放在左手無名指和中指之間,用右手捏成小塊,在左手心裏撚著吃,稱為“蕎麥面”。在山西嵐縣壹帶,將白面切成丁,用筷子絞成小窩,稱為“珍珠葛窩”。在山西省西南部,如薊縣,人們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從和好的蕎麥面團中捏出壹塊,用拇指在細長的高粱稈制成的箅子上摩擦,形似紡車上的鐵葫蘆,又稱“蕎面鐵葫蘆”,配以酸菜炒羊肉食用。制作最精細的是山西南部的搓豌豆,用小麥粉和面,搟成方形的片,先在壹角揉好,再從交叉點水平擠壓,呈空心元寶狀,如兩顆豌豆連在壹起,所以又叫“搓豌豆”。
貓耳朵有幾十種,有蕎麥粉、小麥粉的,也有豆粉、燕麥粉、高粱粉等原料的,有不同的素澆頭、菜碼、小料。它們在民間很受歡迎,不僅作為日常的花式面食,也用於招待客人和婚宴。晉中介休註意到女婿在嶽父家吃貓耳朵,並把它當成壹種恭維。在津南,男女結婚前,受害者向鄰居分發面粉,村裏的每個人都開始揉面,遵循著有事時互相幫助的習俗。
2008年6月,國務院授予山西貓耳朵制作技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三晉文化的財富和中國飲食文化的壹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