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供應鏈”是商科學生非常熟悉的。所謂供應鏈在前端,運營在中端,渠道銷售在後端。* * *共同構成產品流;反過來,產品賣出去之後,資金會從客戶到企業再到供應商依次墊付,這就叫資金流,財務人員會負責這樣壹個鏈條。當兩個鏈條形成無縫連接時,就是企業成功的標誌:持續有效的商業循環。
那麽財務成功的標誌是什麽呢?
答案是看能否形成金融資本循環,能否實現“錢生錢”。在財務人員看來,整個企業的運作實際上就是資金以不同形式的流通。企業最初的資金來源是股東收益+借入的債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貨幣資金。貨幣資金進入企業賬戶,成為儲備資金。購買原材料後,這部分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完成生產後,就成為產成品資金。銷售商品後,收回貨幣資金。他們中的壹些人回到原來的循環繼續“錢生錢”,他們中的壹些人支付股息+利息。這個循環鏈運行成功,就相當於人的血液。如果企業有產生利潤的能力,就說企業有造血的能力。
財務的三大職責是:資金、報表、參與決策。接下來詳細介紹三大報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
什麽是金融語言?回到我們開頭說的第二個問題:1簽了合同,2月份發貨,3月份收到貨款。收入要算到哪個月?有人回答是65438+10月,有人回答是2月,有三種回答,各有各的道理。我們做什麽呢
金融語言誕生了。財務語言說白了就是壹套待遇標準,防止大家各說各的,統壹口徑。從財務上來說,貨物權利的轉讓可以計入收入,所以答案是顯而易見的。2月份的交割要計入2月份,這叫“權責發生制”。然後有些同學可能會很困惑,不確認收入就3月份還了。這應該怎麽理解?我們換個角度來看。2月確認收入,但錢沒追回。這是否意味著客戶欠我們錢?3月份應該是應收賬款的支付,也就是說欠我們的錢收回來了。
財務語言除了權責發生制,還有“配比原則”:比如銷售壹半的商品,在計算銷售成本時,要等於銷售商品的比例,即銷售成本也要算壹半;
“歷史成本計價法”:由於許多存貨或土地使用權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估價和增值,所以仍按以前的購買價值計入資產,而不是按現在的估價。這種估值方法適用於經營性資產,如廠房,但有明確價值的金融資產除外,如股票;
“謹慎原則”:如果地價沒漲,而是跌到300萬了怎麽辦?按照謹慎性原則,下跌後的300萬元價格應該算進去,所以謹慎性原則也叫“報喜不報憂原則”;
除了上述原則,我們還要判斷壹項消費支出屬於“資本性支出”還是“費用性支出”。資本性支出應計入公司資產,逐年計提折舊。如果屬於費用性支出,可以視為壹次性支出,但眾所周知,很多東西是屬於資本性支出還是費用性支出,並不容易判斷,比如壹支筆,我們主觀上認為是資產。但實際上很多公司並不是真的把它算作資產,而是作為辦公用品的費用,主要是因為金額太小,比較麻煩,所以很多公司把2000元以上算作資產,200元以下則記為表外資產,相當於費用。
看財務報表,我們大部分人下意識反映的都是利潤表,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簡單的結構,但是上市公司的利潤表壹般都很亂,如果不整理的話只能看到最後的凈利潤,而上市公司報表的凈利潤並不能顯示其真實的業務水平。
然後我們根據最想看到的數據重新計算這些費用和利潤。按照企業運營的四個環節:R&D、運營、渠道、行政,R&D是產品R&D,運營和渠道其實是前端和後端。運營負責物流倉儲的供應鏈管理,渠道負責後端物流倉儲的實施,行政是指企業內部的人事管理。
毛利:根據企業經營的四個環節,我們先去掉營業成本,即營業收入-營業成本=毛利。這個時候看毛利率就能看出這個企業的運營成本處於什麽水平。高毛利率代表企業的高運營競爭力。
核心運營利潤:然後是三個環節(R&D、渠道、行政)。如果去掉這三個環節產生的費用(R&D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就會呈現“核心營業利潤”,即毛利-R&D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營業稅金及附加=核心營業利潤。這個指標可以顯示企業的經營狀況如何,普通朋友看到這裏可能會覺得奇怪。核心營業利潤其實和營業利潤差不多,除了資產和信用的減值損失,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這個企業的經營情況。為什麽要排除資產和信用的減值損失?因為這個指標容易做財務造假,如果妳不知道,可以了解壹下財務造假的減值損失規律——教妳怎麽騙老板的錢!/4929707997/176750201(不學,堅守底線就好)。
營業利潤:以上核心營業利潤-資產及信用減值損失=營業利潤,衡量企業的經營能力。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只看凈利潤是不靠譜的,凈利潤中可能包含了很多非常規收入。看營業利潤的相關性可以更好的看出企業的經營狀況。
為什麽有的企業看利潤表發現利潤很好,卻面臨倒閉?很多人估計已經猜到了。是的,資金鏈斷了,他們無法繼續經營,只能申請破產。接下來,我們來理解現金流量表。
同壹個企業,損益表可能很漂亮,但現金流量表不可能很難看。為什麽?壹般來說有幾個原因:應收賬款收不回來,說明父親欠錢,企業擴張太快,沒有把錢規劃好。等賬還完了,現金流就找到了。這個時候錢不是借的,只能吃盒飯。
影響企業現金流量的活動分為以下幾類。
資產負債表最能反映壹個企業的真實水平。畢竟資產負債也是股東最關心的事情。資產負債表分為左表和右表,左邊是資產,右邊是負債和股東權益。左右表最後相加應該是相等的,因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資產可以細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流動資產是指企業能夠迅速變現的資產,包括貨幣資金、存貨、預付賬款和應收賬款。非流動資產代表企業不能立即變現的資產,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代表企業整合的四類資源:資金、技術、土地和人。負債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流動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賬款、應付員工工資、應付稅款,也就是說企業喜歡欠這四類人的錢,而非流動負債包括長期借款。其實從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可以看出,流動資產壹定要高於流動負債,否則可能會有資金鏈斷裂的危險。資產不僅包括負債,還包括股東權益,股東權益又細分為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可見,股東對企業的貢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把錢投入公司,把利潤留在公司。
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壹張圖來說明。
資產負債表是企業在各個時間節點呈現的企業狀態,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是壹段時間內的過程表。企業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提升後,從資產負債表1變成了資產負債表2,與起床時相比是壹種困倦的狀態,在洗臉刷牙吃早餐後變成了壹個豐滿的妳。
報表分析,我們會主要分析利潤,看企業利潤如何,要看哪些方面?
從利潤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該產品很賺錢,從現金流量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資金周轉率很好,這意味著企業很賺錢。從資產負債表上也可以看出杠桿率,說明股東很賺錢。從產品→企業→股東的角度,關系也是從產品→效率→杠桿。然後根據杜邦分析,我們可以得到股東凈資產收益率,這是股東實際得到的回報。
這裏提醒壹下,投資某個企業是否賺錢,光靠投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經營效率和財務杠桿。
壹般來說,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最佳值為2);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數值1為最佳,速動=現金+應收賬款+金融資產,代表流動資產中能夠盡快變現和償還的部分);
現金比率=貨幣資金/流動負債;
現金流量比率=經營現金流量凈額/流動負債;
但是不要迷信這些價值觀,沒有什麽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