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菜籃子工程”重點解決市場供應短缺問題。“菜籃子”產品的持續快速增長,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副食品供應長期短缺的局面。除牛奶和水果外,其他“菜籃子”產品人均占有量均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1993年末,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2080個,城鄉各類市場8.3萬個,其中農副產品專業市場8220個,初步形成了全國大市場、大流通新格局。
從65438到0994,“菜籃子工程”從過去的生產基地建設到生產基地與市場體系同步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同年年底,全國肉類、蛋類、水產品、水果、蔬菜總產量分別達到4499.3萬噸、1479萬噸、21464萬噸、34991000噸和134萬畝。全國已有27個省市初步建立了主要副食品的地方儲備。
從1995開始實施的新壹輪“菜籃子工程”主要有四個特點:加大基地建設,向區域化、規模化、設施化、高檔化發展;城鄉合作建設“菜籃子工程”。不僅郊區發展“菜籃子”,廣大農村也積極發展“菜籃子”,壹批國家級農業基地正在形成和發展;提高科技含量,優化結構,增加花色品種。為滿足城市居民對“菜籃子”產品“新鮮、優質、營養、方便、無病蟲害”的消費要求,各地在生產中廣泛采用良種良法,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探索新的流通方式,積極推進產供銷商貿工農壹體化經營。
1995,農業部公布全國首批23家鮮活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同年,農業部在大中城市實施“菜籃子”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聯網。到同年9月,信息網絡已與28個大中城市和主產區的33個批發市場聯網。
65438至0996啟動“菜籃子工程”批發市場體系建設試點。武漢、廣州、沈陽和Xi被選為首批試點城市。試點工作由農業部和國家體改委共同成立的領導小組組織實施。試點總體安排時間為2至3年。
到1997年底,全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發展到4000個左右。全國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發市場為核心,連接生產基地和零售市場的穩定的“菜籃子”市場體系。
1998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菜籃子”產品生產要推廣優良新品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實現均衡供給,努力打造名牌農產品。
1999年9月,12全國10大城市“菜籃子”產銷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揭示了這樣壹個事實:我國“菜籃子”供需形勢已由長期短缺轉變為供需基本平衡,這標誌著我國“菜籃子”工程正進入壹個新的發展階段。
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17全國十大城市菜籃子產銷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提出了21世紀初“菜籃子工程”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以優化結構、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和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農業現代化為動力,實現“菜籃子工程”
2001年4月,農業部組織實施了以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為重點的“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這項工作以“菜籃子”產品為切入點,以市場準入為突破口,以產地和市場為切入點。通過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計劃用8到10年的時間,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和消費。
2002年7月,國家經貿委有關負責人宣布,“三綠工程”進展順利,取得階段性成果。“三綠工程”是指促進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以提高食品質量,維護消費者利益。隨著“三綠工程”的實施,國家“菜籃子”衛生質量安全檢驗體系進壹步加強,構築了壹系列食品安全防線,有效防止有害食品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