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筐”怎麽吃?
陳所謂的九筐,就是坊間流傳的“八菜壹湯,白米飯隨意裝。”“八菜壹湯”有許多經典的菜肴組合。如今,珠江三角洲的村莊仍然在每個節日遵守這壹規定...聽說開平碉樓申遺成功,我很高興,但我記得廣州曾經將粵菜中的“飲茶”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菜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獨壹無二的,拙作只談粵菜“九大筐”的由來。這就引出了壹個有趣的話題,今天的宴席規格是如何形成的?說起古代的宴席,有名的宴席還真不少。除了三節兩壽的官宴、婚宴,還有迎賓宴、送別宴、園亭宴、船宴,但基本上有官宴和私宴兩種。公務宴請的排場有很多講究,其中座次最為重要,是等級制度的產物,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官宴分為“嚴席”和“敞席”:“嚴席”又叫“專席”,是留給最尊貴的客人,讓他獨自享用的壹個座位;“開座”是三人座,壹側開放,座頭朝向大廳或舞臺,兩側為陪座;這樣安排是為了方便嘉賓和主持人觀看節目。讀者目前不要把公務宴請等同於公款吃喝。在那個年代,無論官宴還是民間宴席,只要嚴格遵守等級制度的規則,就叫官宴。另壹方面,即使參加宴會的都是官員,吃喝玩樂都是公費支付,但花團錦簇就是私人宴會了。在敦煌壁畫中,有壹幅描繪唐人行為的圖畫:四男五女像啞巴鳥壹樣相對而坐,男的紗帽袍,女的高髻宮裝。這種形式就是在園亭宴中圍坐,也是唐人詩酒宴作為私人宴會的排場。這種活動都是妓女,所以圖中女賓桌多了壹位小姐。作者推測,她應該是壹個“法律辦事員”,也是壹個“治安官”,即負責執行儀式和接受命令的妓女。也許是畫師不敢記錄群臣的醉酒,壹時攔住了壹群男女,可惜少了些唐風。據說自康熙朝以後,宴席不再受民間歡迎,賓客在方桌旁“四面而坐”或“斜坐在大圓桌周圍”,粵語“圍宴”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叫的。圍坐會議桌的風氣傳遍了全國,影響了官場,於是巨大的桌面也為“八冷八熱”或“九大筐”的出現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嶺南的“九大差點”,嶺北的“八寒八熱”,都源於滿漢全席。據四川的李先生說,“自民國六年以來,宴席上的賓客已不重用口語的全部席位。即魚翅、海參等席常以飯的格式上桌,即四水盤、四小熱飯、八菜加壹湯,或壹中點。”這句話概括了中國現代宴會飲食習俗的變化。“八冷八熱”和“九大筐”在滿漢全席為了做成米飯格式出現後分道揚鑣,自成風格。從民國初年的“粵菜保全真”,也能看出端倪。本書記載的廣式滿漢全席共分五輪,每輪八菜壹湯,以鮑魚、人參、翅、肚、熊掌、燕窩為主菜。第五輪大結局真的太驚艷了,竟然還端出了滿滿的世俗家常菜。整個宴會的菜肴包括:玉蘭肚、烏龍肘子、清蒸海鮮、煎烤羊肉、鹹魚、油菜、鹹蛋、烤牛肉和蛋花湯。現在即使在小餐館裏,這樣的菜單也是遙不可及的。嶺北曾經有美食家對香港粵菜驚嘆不已,但也不忘請教九大筐的來歷。香港的食品行業聲稱,九個籃子象征著宇宙的九大基本元素:天、地、風、雲、雷、雨、電、水、火。這位先生對此深信不疑,並寫進了他的傑作。廣東還有壹種流行的說法:“九”在古代概念中象征“多”,所謂“數以壹為始,極為九”,所以天上有九天,地下有九州;同時,在粵語中,“久”與“久”諧音,意為很久,很久很久才能吃到。所以九筐缺壹不可。哪怕少了壹碟青菜,性質馬上就變了,可能會成為喪事的規範——廣東人稱之為“食七”。當然,粵港所說的只是補充會議,信不信由妳。留在民間記憶裏的,往往就是這種美好的旁系。然而,作者認為,作為壹個茶余飯後的談資,讀者可以在真相和後記之間做出選擇。如果是文化遺產,就要還其本來面目,以敬畏歷史、尊重現狀的態度去珍惜和傳承。(張奕琳/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