莧菜中含有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還有二羥基苯乙胺和二羥基苯丙胺,分別是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和中間體。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調節人體葡萄糖代謝的過程,從而降低血糖濃度,維持血糖穩定,所以常吃馬齒莧對糖尿病有食療作用。
莧菜富含維生素A,能促進上皮細胞生理功能正常,促進潰瘍愈合。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癢利濕、消炎止痛的作用。
莧菜全草對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人們常將其用水煎服或取新鮮藥材,洗凈搗碎,在壹杯果汁中加入少許黃酒,治療痢疾。
全草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癬菌也有抑制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稻田皮膚灸、蛇咬傷、淋巴結核、急性闌尾炎、痔瘡等。此外,新鮮莧菜中VE的含量為0.2%,比菠蘿高5倍,有助於人體抗衰老。
在皖南地區,通常用全株泡水曬幹後用於產後婦女烹飪,有利於產後恢復和濕氣排出。
特質識別
整個草都皺皺巴巴的,蜷縮成壹團。莖呈圓柱形,長10-25cm,直徑1-3mm,表面黃褐色至褐色,有明顯扭曲的縱溝。葉子很容易折斷或脫落。完整葉倒卵形,綠褐色,長1-2.5厘米,寬0.5-1.5厘米。頂端平坦或略呈鋸齒狀,全緣。花很少,黃色,生在枝頭。蒴果呈圓錐形,長約5毫米,蒴果開裂,多數為黑色小種子。氣微,微酸粘稠。最好種小、嫩、整齊、少碎、葉子多、青綠色、無雜質的。
顯微鑒定
莖橫切面:1排表皮細胞;皮質寬闊,外側有1-3排角質組織。皮層薄壁細胞中含有直徑為15-60μm的草酸鈣簇,有時可見澱粉粒和微小的棱柱狀晶體。維管束外韌,8-20個排列成環,束間形成層明顯;髓質細胞也含有草酸鈣簇。
粉末特性
綠色,酸酸的。
在上表皮細胞的表面,細胞壁是平的,下表皮細胞的垂壁常呈波浪狀。角質層紋理明顯,氣孔呈扁軸狀。葉肉細胞含有直徑為7-37 μ m的草酸鈣簇
澱粉粒少,單粒圓形,直徑5-20μm,臍點狀或龜裂,分層不明顯;多顆粒很少見,由2-3個部分組成。
種皮細胞碎片呈深棕紅色,表面細胞呈多邊形、星形,多數有小突起。
果皮石細胞多成群,長梭形或長方形,壁薄,類圓形。還有大的網狀細胞,皮薄。還有莖表皮細胞、導管、花粉粒和果皮表皮細胞。
理化鑒定
取本品粉末2g,加入5%鹽酸乙醇溶液65438±05ml,加熱回流65438±00min,趁熱過濾。取2ml濾液,加入1ml 3%碳酸鈉溶液,水浴加熱3min,然後在冰水中冷卻,加入2滴新配制的重氮對硝基苯胺試液,試液變紅。(檢查香豆素)
取本品粉末65438±00g,加入蒸餾水65438±000ml,用甲酸調節PH至3-4,冷浸2h,不斷搖勻,過濾。將濾液在蒸發皿中水浴濃縮至約10ml,過濾濾液備用。將幾滴濾液置於比色板上,加入1-2滴1%鐵氰化鉀水溶液和1%氯化鐵乙醇溶液,溶液變綠,出現藍色沈澱。(與0.2%去甲腎上腺素水溶液和多巴水溶液相比,結果相同。)
用薄層色譜法對上述濾液取樣。並與0.2%去甲腎上腺素水溶液和0.1%多巴甲酸水溶液進行了比較。用正丁醇-冰醋酸-水(3: 1: 1)點樣於矽膠G(青島)板上,展開距離為13cm。噴灑0.2%茚三酮的乙醇溶液,噴灑後在紅外燈下烘烤約65438±00n min,顯色,樣品斑點為淡紫色。這兩種參考標準開始時為紫紅色,長期存放後為淺棕色。
化學成分
全草含有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和大量的鉀鹽(包括硝酸鉀、氯化鉀、硫酸鉀等鉀鹽)。還含有多巴、多巴胺、甜菜苷、異甜菜苷、甜菜苷、異甜菜苷、草酸、蘋果酸、檸檬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生物堿、香豆素、黃酮、強心苷和蒽苷類化合物的反應也有報道。並且含有大量的多不飽和脂肪酸。
藥理作用
抗生素作用
曲發現馬齒莧乙醇提取物對誌賀氏菌和副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該湯劑對誌賀氏菌、宋內氏菌、福氏誌賀氏菌、福氏誌賀氏菌有抑制作用,但福氏誌賀氏菌在馬齒莧肉湯中多次傳代後可產生明顯耐藥性。醇提取物或煎液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對某些病原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如足癬。對結核分枝桿菌無抑制作用;對於腹腔註射大腸桿菌感染的小鼠,乙醇提取物或乙醇提取後的藥渣水煎液無效。
1992馬發現深圳菜市場銷售的野生馬齒莧對多種常見食品汙染菌有抑菌作用。結果表明,馬齒莧對多種常見的食品汙染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即使稀釋到12.5%的濃度,仍有壹定的抗菌作用。特別是對許多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變形桿菌、誌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等。,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但不抑制藤黃,對分枝桿菌的抑制作用不明顯。馬齒莧還能抑制壹些黴菌,如總狀毛黴、赤黴菌、鏈格孢菌和黃曲黴。但對黑根黴、綠色木黴和黑曲黴無抑菌作用,對酵母菌無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