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公司在發明方便面後,便積極向國外發展。1963年先與韓國三養食品合作,1968年再與臺灣的國際食品公司合作推出雞湯口味的生力面。最初的生力面因為沿用日本配方,在臺灣銷路並不好。在調整過調味與面條的口感之後,成為臺灣的暢銷產品,顧客多半買回家當宵夜食用,或者是加蛋煮食。曾有壹段時期,“生力面”幾乎成為這類產品的代名詞。然而由於經營不善,生力面最後黯然退出市場。截至2005年,過去的國際食品公司僅剩壹家生力面包店在高雄市新興區繼續營業,但早已退出方便面市場。
雖然方便面在亞洲頗受好評,1960年代末期在美國卻無法順利打開市場。因為壹般美國人沒有燒開水的習慣,而且家中的餐具也以餐盤為主。為了讓不習慣用碗的民族消費方便面,日清公司發明以發泡聚苯乙烯為容器的杯面,於1971年在日本上市,售價為100日圓(0.25美元),為當時袋裝方便面售價的三倍以上。
杯面試賣期間在球場與賽馬場等地點銷售,因價格過高而不受歡迎,最後只能在某些必須夜間值勤的單位例如消防隊與日本自衛隊販賣。為求打開市場,安藤百福在東京鬧區與三越百貨公司合作促銷,創下四個鐘頭賣出兩萬份的紀錄,才奠定日本人接受杯面的基礎。由於杯面走高價路線,所以配料包括冷凍幹燥法制成的幹燥蝦,同時也改以叉子作為餐具。東京街頭促銷讓杯面在關東得以立足。1972年二月日本發生赤軍連挾持人質與警察對抗的淺間山莊事件。由於警察吃杯面裹腹的鏡頭上了電視現場轉播,杯面因此壹炮而紅。
早在方便面發明以前,中國已有類似的面食稱為“伊面”或“伊府面”(即臺灣所稱之“意面”)。相傳清朝有個地方官在家宴客,廚師誤將煮熟的雞蛋面放入沸油鍋,只好撈起後佐以高湯上桌。由於賓客吃過後贊不絕口,這道菜就流傳了下來。
(相傳清代大書法家伊秉綬在家中辦壽宴時,廚子誤將油當成水,將面條放入滾油炸熟了,無奈中只能將錯就錯,將已炸熟的面條煮壹下,在澆上雞、豬骨及海鮮燉制的濃湯。沒想到客人們食用後紛紛稱贊面條爽滑筋道,湯味鮮美。從此這種炸過的面就被稱為[伊面]而流傳下來。因其加工方法與現代方便面很相似,後人就把[伊面]看作是現代方便面的雛形。壹次,詩人、書法家宋湘嘗過覺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還沒有名字,便說:“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從此,伊府面流傳開來,簡稱為“伊面”。
伊面制作講究色型好,體質松而不散,浮而不實,吃起來爽滑甘美。 是日本人制作的方便面的藍本、公仔面的始祖。
歷史起源及其發展 據說,最早制作方便面的,是我國揚州壹位姓伊的知府家中的廚子。他把面粉中加入雞蛋,搟成薄片,切成細絲,放水中煮過,立刻再放入油中炸過晾幹。這樣處理過的面條放在熱水中隨時可以泡軟,食用非常方便。這個發明可惜未獲專利,方便面的大規模生產被外國人搶了先,首先在日本大行其道。
1、方便面的誕生及在日本的發展
面條是日本人的傳統食品。日本人雖然以愛惜時間聞名於世,但即使是在上班的時候,為了能吃到壹碗熱面條,他們寧願在飯館前排成壹條長龍。這個現象被壹家公司的經理安藤百福(日藉臺灣人,原名吳百福,2007年1月6日因心臟問題在日本逝世,享年96歲)註意到了。他想:"做面條太費時間,為什麽不可以讓它更簡便呢?那樣人們就不用排隊了。"有了這樣的想法,安藤百福馬上開始試制方便面。
他在開發之際設定了五個條件:
1.必須簡便;
2.必須可口、有營養;
3.必須能在常溫下長期存放;
4.必須衛生;
5.必須廉價。
但是,這種面條並不是壹般的面條。安藤百福制造的是壹種可以由工廠批量生產的可保存的食品。他買了壹臺軋面機,開始了試制工作。隨著軋面機軋出的不是壹根根面條,而是像泡沫般的團塊。經過復試驗弄清了原因:面粉中的蛋白質遇到鹽分失去了粘力。於是他先把沒鹽的面粉制成普通的面條,蒸熟後,浸到醬湯裏過壹下,面條於是帶上了鹹味。這壹雕蟲小技,無異於面食技術的壹場革命。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面條烘幹,以便長期保存。最初,他曾采取原始的利用太陽光曬幹面條的辦法,但這太費時間且需手工操作,不適於工廠化的大規模生產。 他試用過油的辦法,效果良好。油炸後,水分立即蒸發,面條上出現許多細孔,這使面條在 熱水浸泡時吸水很多,很快變松軟,而且過油的面條更富有彈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條可比。第壹批方便面條便是今日老幼皆知"雞肉方便面",1958年8月第壹次上市銷售。
正如安藤百福所預想的那樣立即引起轟動,爆發性暢銷,僅1959年4月,"雞肉方便面"就出售了1300萬包。這引起日本其他幹面條制造商也來介入方便面行業的競爭。幹面條制造商奧井清澄在1960年1月,用外添調料袋的辦法,制造出食客可以隨心所欲調味的方便面,擠入了這壹新興的市場。於是市場上出現了兩種方便面:壹種是不用調料袋的方便面,壹種是外添調料袋的方便面。起初,安滕百福的方便面因為擁有專利權而暢銷無阻,但不久後消費者開始青睞外添調料袋的方便面。因為它能適應眾多消費者對味道濃淡的不同需要,從而受到市場的歡迎。然而,大批量生產外添調料是壹個難題,有興趣向這壹領域發展的壹家東京食品公司攻克了這壹難題。1962年開始,他們利用制造速溶咖啡的噴霧幹燥法制作調料粉末,獲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從此,外添調料方式的方便面占據了市場上的主要地位。鑒於方便面條已由多家公司大規模制造,日本農林省制定了方便面條的JAS規格,頒行於日本食品工業界。這樣方便面條就從早期的幼稚產品成長為壹種大眾化的據有穩定市場的規範產品。
2、方便面在我國的發展歷史
方便面在我國的發展始於1970年,中國第壹袋方便面"誕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廠。制造這方便面的機器是中國自己制造的土設備,年產量僅200噸。進入80年代,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引進的100余條生產線在全國迅速"開花"。到1989年,全國方便面生產線已達280條,年生產能力達70萬噸。時隔6年後的1995年,生產能力猛增到700萬噸。由於前幾年生產盲目擴張,近年方便面產量增速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