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劉知特產》之平湖西瓜

《小劉知特產》之平湖西瓜

嗨,大家好啊,這裏是 中國特產品牌公眾評選活動組委會 ,我是集美麗與智慧於壹身的冥王星星主小劉,關於特產,只有不知道小劉的,沒有小劉不知道的。特產是某些地方特有或特別著名的產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或歷史,在這裏小劉給介紹壹下特產的文化歷史傳說,這期我們的主角是平湖西瓜。

平湖西瓜汁多瓤細,味甜爽口,皮薄子少,瓜型中等,宜於貯運,被人們譽為“江南第壹瓜”。

西瓜,又名寒瓜,是葫蘆科壹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密生細毛。葉有深缺刻,呈綠色。雌雄異花,花為黃色。果多呈圓形或橢圓形,皮色濃綠,綠白色或綠夾蛇紋。瓤多汁而甜,深紅、淡紅、黃或白色。采種子用的品種,果小味淡,子多而大。西瓜性喜炎熱、幹燥和充足陽光,不耐寒冷。我國除寒冷地區外,南北皆有培。

關於西瓜的原產地,似乎爭議不大,壹般都認為它最初在非洲熱帶被發現,原是野生西瓜,有甜味和苦味兩種。後來甜味的種子被保留下來,從而產生栽培型的西瓜。現在,我們從古埃及的壁畫中還可以看到古代人吃西瓜的形狀,從而推知西瓜在埃及至少有四千年的歷史。亞洲、歐洲及美洲的西瓜,都是從非洲傳過去的。

西瓜何時傳入中國?這個問題從明代開始壹直有爭議。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元世祖說。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飲食》雲:“契丹破回紇,得西瓜種。元世祖征西域,中國始有種。”即認為,元世祖是從征契丹時得來的西瓜種,而契丹又是從攻破回紇時得來的。歸根結底其源頭是回紇,這就要牽涉到歐陽修撰《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的壹則材料,該材料敘述:五代後晉同州邰陽(今陜西合陽)縣令胡嶠,在契丹滅後晉時落到契丹手裏,當了壹名文職官員達七年之久。後來他逃回中國,寫了壹本《陷虜記》,書中說:“自上京東去四十裏,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數十裏,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除此之外,還有宋代說、五代說、南北朝說、漢代說等。

平湖西瓜名氣大還同乾隆皇帝有關。相傳乾隆皇帝巡遊江南時,正值盛夏。他在品嘗百果之後,感到平湖出產的西瓜其味甚佳,便面諭近侍將瓜子收存起來,引種在安葬在清帝王的東陵,於是平湖西瓜更加出名了。據《平湖縣誌》記載,當年平湖出產壹種白皮、白肉、白子的“三白瓜”,乾隆皇帝品嘗的就是這種瓜。這種瓜雖皮薄、肉脆、味甜,但抗病蟲害能力較差,成熟期也不易掌握。後來,這裏的瓜農從外地引進壹種瓜色如虎皮、形狀像橄欖的馬鈴瓜。這種瓜味道不及三白瓜,但產量較高,耐於貯藏。經過當地瓜農復培育改良,選育出壹種兼有馬鈴瓜和三白瓜優點的平湖馬鈴瓜。最為有名的要數平湖南門外曹兌等地出產的小種馬鈴瓜。這種瓜單個重6—8斤,兩頭尖,皮薄,色烏,著地面部分為金黃色,瓜瓤為橙黃色,質細,味鮮甜,纖維少,肉質沙脆,吐子方便,成熟期早。舊上海的瓜商,都號稱賣的是“真正南門平湖西瓜”,以此招徠顧客。

“中國特產品牌公眾評選活動”響應十八大關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經濟”的精神號召,由中國特產品牌公眾評選活動組委會舉辦。本活動旨在保護地方特產經濟,規範特產市場秩序,促進特產經濟健康發展,改變名優特產在消費群體中物價高、資源少、產量低、市場占有率低的“獨裁專制”形象,使地方特產名優品牌效應更顯著,讓地方特產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香。誠摯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