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立冬要吃糍粑

為什麽立冬要吃糍粑

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舀、石槽裏搗碎成糊狀制作而成,是中國南方壹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各地差異

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制作,象征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其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壹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壹番風味。另壹些地方在熱糍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制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

客家--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裏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裏,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壹,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

閩清--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閩清阪東鎮,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壹人用木杵舂,壹人翻動,壹下壹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裏,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壹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壹道好菜。

從前,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糍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裏,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糍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吃糍粑真得費壹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裏人,面對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糍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桂林--糍粑制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壹。

貴州——納灰村裏打糍粑 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壹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裏任何壹家都可以學習到打糍粑。當地人說如果要做糍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裏,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裏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壹竹篾片編成尖頂鬥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裏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濃濃的米香已經開始不斷地從廚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裏。打糍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壹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壹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壹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糍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準、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把打好的糍粑從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鋪好壹層黃豆粉的簸箕裏,在這裏進行最後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蠟或茶油,從糍粑上取下壹小塊,搓成坨,然後壓扁,包上黃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蘇麻等佐料,壹個熱乎乎的糍粑團就做好了。

湖南--用當本特產的大型香葉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飯,

2,用石器將糯米飯打成粘狀.

3,從山上采來當地特產的壹種大型葉類植物的葉子, 雙手掌大小

4,將葉子洗凈, 把粘狀糯米包成單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5,放置陰涼處,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與葉子的特殊作用有關.

6,吃的時候, 將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裏,10分鐘取出.

此時將外面的葉子撕掉, 糍粑松軟,香氣撲鼻. 與葉子的香味有關.

湖南紫鵲界——水車打糍粑 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誌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曬幹了,洗凈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壹個巨大的石臼裏。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糍粑很有講究,追求“快、準、穩、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壹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壹起;準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壹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劈裏啪啦賽疾風驟雨,後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繃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壹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壹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壹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剛做好的糍粑是軟的,從木模裏拿出來後,手腕壹抖,糍粑在空中轉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後就好了。做糍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農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誌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壹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壹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壹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湘西壹般在的冬日裏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壹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裏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妳的手指燙,燙的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壹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象壹個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壹股白氣升騰,可見內裏雪白,拿在手裏軟乎乎的,心裏升騰起壹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具體做法:

糯米洗凈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壹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壹上壹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裏,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黴豆腐),薄薄的鋪上壹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四川--四川涼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四川打糍粑壹般都是中秋節。剩下的多余糍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煮來吃,比較甜。

制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幹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幹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制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壹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壹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打糍粑風俗

打糍粑是中國南方各地的春節風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異。臘月裏“打糍粑”是壹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興興的,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小孩子知道,壹做糍粑就快要過年了。民國時期的《永順縣風土誌》中記載:糯糍粑,系糯米飯在石臼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大者直徑約五尺,尋常者約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壹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徑五尺的糍粑,大約是祭祖等特殊場合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