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吃蝸牛不好嗎?

吃蝸牛不好嗎?

這沒什麽壞處

當地食物(貝類)

陳濟

田螺

蝸牛生長在稻田、池塘和河流中。手指大小,形狀像蝸牛,也叫蝸牛。螺螄肉嫩、脆、營養豐富,被譽為農民的“盤中明珠”。

每當這兩種作物回到綠色的田野,農民們就可以“偷”起蝸牛來吃。可謂是不花錢的天賜美食。

田螺可以蒸炒、與肉煲湯或作為配菜食用。餃子和螺螄肉壹樣,吃了會覺得很有意思。

回收的蝸牛放在盆裏養壹兩天,洗幾次,去掉蝸牛肚子和殼裏的臟東西。夾好尾巴,就可以做菜了。

蒸田螺:將油和鹽混合,加入壹些紫蘇葉、蔥、蒜和辣椒,煮的時候蒸壹下,就可以嘗到原味田螺了。

炒田螺:翻炒少許(5分鐘左右),加入紫蘇葉、辣椒、蔥、蒜、醬,再翻炒5分鐘。剛剛好的爆炒螺螄很容易吸出來味道,麻辣可口。

紫蘇葉幾乎離不開煮螺(包括其他貝類),又香又渾。這是勞動人民長期以來總結出來的好經驗。

蝸牛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蝸牛味甘,性寒,有清熱明目、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目赤疼痛、小便失禁、痔瘡、黃疸、驚風等癥。

明代龔延先《藥歌含四百味》說:“螺性寒,利排便,消食除熱,醒酒。”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說:“解濕熱,治黃疸”。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蝸牛可治療細菌性痢疾、中耳炎、脫肛、疔瘡、婦女子宮脫垂、狐臭等。是盲目治療很多疾病的良藥。如果治療濕熱黃疸,胃腸功能未恢復時,可將田螺煮熟,煲湯食用。腸胃功能恢復後,湯和肉都可以吃,療效明顯。治中耳炎、痔瘡,可將蝸牛洗凈,在殼內加入少許冰片制成汁(稱冰螺散),也可塗於耳朵或痔瘡處。蝸牛肉泥還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尿路梗阻、腹脹等,可用“蝸牛兩個,鹽半勺,生搗碎肚臍壹寸三分”(《醫鈔》)。

石蝸牛

石螺生長在池塘和河流中,壹年四季都可以觸摸到。體型比蝸牛小,附著在水中的石頭等硬物上。另外,蝸牛殼比較硬,所以叫蝸牛。

石螺的烹飪和吃法與河螺相似。由於其收藏量大,在池塘或河流中經常可以找到桶裝的石螺,這受到了集市上許多餐館的青睞。

晚上,約上三兩個朋友在街上排著隊,炒幾盤石螺,開幾口啤酒灑,聊壹聊天與地,有時還能聽到像“接吻”壹樣的“呱呱”聲。

黃沙峴

與蝸牛不同,黃沙蛤(俗稱文蛤)可以在任何河流和池塘中找到。河沙裏長蜆,對水質要求高。在河沙中並不是隨處可見,但壹旦發現,很可能是很多的,具有群體性。

摸回來的蛤蜊也要在水裏養壹兩天。油鍋洗凈燒開後,可以看到所有的蛤蜊都張開了嘴,露出了新鮮、潔白、光滑的蛤蜊,然後用手輕輕壹碰就下來了。蛤蜊煮的湯像牛奶壹樣白,味道很鮮。夾幾根香菜、小蔥之類的放進去,簡單清新如春,令人著迷。

仙子湯據說有滋陰養顏,護肝益氣的功效。

貽貝略呈三角形,壹般貽貝手掌大小,比河螺、石螺、黃沙蛤更難找。境內的滄江及其支流只能偶爾觸及。

貽貝被摸回來後,應該放在水裏壹兩天。洗凈煮熟後,取出貽貝,調味即可食用。

貽貝肉質脆嫩,潔白透明,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藥用價值高。

《生活情趣飲食譜》:“貽貝味甘、鹹、寒。清熱養陰,養肝涼血,息風解酒,明目安神。”《本草返老還童》:“治肝火、腎衰竭、皮疹、痤瘡毒素,清涼解渴。”蛤肉性寒,脾胃虛寒、便溏泄瀉者不宜食用。

《本草伊彥》:“多食得冷氣。”《起居有息飲食譜》:“多食寒涼,外感不清,脾虛滑盛,皆是大忌。”

據分析,每100克貽貝肉含蛋白質6.8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0.8克,維生素A 202克,維生素B1 0.01毫克,維生素B2 0.13毫克,煙酸1.4毫克,維生素E 0.38毫克,鉀25毫克,鈣39毫克。難怪老蚌能懷上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