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海城縣回族馬德昌、漢族毛祥倫分別在縣城火神廟街經營餡餅。馬德昌管牛肉餡和面條餡餅;毛賣的是用豬、牛肉和鴛鴦做的混合面條餡餅。這兩種餡餅選料嚴格,用料考究,面粉精細。豬肉選前後槽,牛肉選三全、瑤窩、紫蓋。用時令鮮萊做餡。海城餡餅酥脆可口,味道鮮香,深受人們喜愛。除了海城,還有沈陽、鞍山等地的海城餡餅店。
海城餡餅
海城大餅是壹種傳統小吃,由毛青山於1920年在遼寧省海城縣火神廟街道創辦。這座石矛名山,因其名曰嶗山記餡餅店,於1939遷至沈陽。海城餡餅,溫水和面條,豬和牛肉作為鴛鴦餡。熬制十余種香料,用汁液餵入餡料,增強其風味。蔬菜餡,隨著季節的變化,由豆芽、韭菜、黃瓜、青椒、南瓜、芹菜、大白菜等制成。,使餅餡適合葷素搭配,濃淡適宜。高端產品裏還塞了魚翅、海參、對蝦、扇貝、雞肉,味道更是鮮美。成品餡餅色澤圓黃,皮脆韌,餡嫩爽口,清香撲鼻。配以蒜泥、辣椒油、芥末醬等,更加鮮美適口。配上八寶粥,清爽可口,別有壹番風味。
牛莊餡餅
起源之爭
關於牛莊派的起源,大致有兩種說法。壹種觀點認為牛莊派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初牛莊回族劉海春,另壹種觀點認為牛莊派是牛莊人高小山的父親高首創。兩種觀點在起源時間上差別不大,都是20世紀初。據說,劉海淳的徽派比高的漢派早幾年。
上世紀初的牛莊已經是壹個繁榮的港口。《牛莊鎮誌》記載,鹹豐八年,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牛莊成為國際商埠。由於商業發達,當時的牛莊已成為著名的古鎮。在港口周圍的商業街上,有許多商業,在鼎盛時期,有數百家商店經營各種商品。據84歲的高玉臣老人說,當時牛莊的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他的父親高在市場上賣各種面食,生意興隆。後來,他發明了餡餅。
除了發達的商業和大量的旅客為牛莊大餅的制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外,1920年,回族馬德昌在海城成功制作了壹種新的面食——大餅,在海城開了壹家有名的“馬家關大餅”。被認為是牛莊派原派之壹的劉海春,從馬家關回到牛莊當學徒。
今年72歲的劉慶峰回憶說:“我父親離開海城著名的馬家餡餅店後,回到牛莊,開始在最繁華的街道上賣餡餅。牛莊沒有上了年紀的人不知道我爸醉仙了。那時候只有我們家在街上賣餡餅,買我們餡餅的人都要早上起來排隊。”
白色小糕點:
小白糕點於清道光二年(1822)傳入海城,延續至今。這種糕點水面酥脆,餡多,屬於季節性生產品種。其特點:皮脆餡香,入口綿軟,層次分明,色澤潔白,花樣繁多。小白面點用料考究,做工精細。皮是面粉,餡是熟面粉、白糠、大豆油、花生仁、核桃仁、桂花、綠肉絲、芝麻。這種糕點是由面粉和大油制成的。用文火烤,底火稍大,火小壹點。烤成白色,徹底煮熟。被評為鞍山地區優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