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冬天如何正確吃補品?

冬天如何正確吃補品?

文/黃曉佩

現在是冬天,是進補的季節。許多人喜歡吃藥膳。這些膳食補充劑真的適合所有人嗎?應該怎麽吃才能有效健康的彌補?

姜母鴨、羊肉爐、香油雞和燒雞是中國人最喜愛的膳食補充品。雖然好吃又有營養,但是如果吃得不好,過了壹個冬天,不僅腰身大,還會口渴、便秘、出疹子,適得其反。

陽虛體質的人溫補,來年不容易生病

中醫李思怡指出,“冬季進補”的概念在中國自古就有。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壹陽生於至日”的概念。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寒冷的冬天吃進補的食物,來年生病的可能性更小。古代除了吃壹些溫熱的藥罐,還有冬天吃臘八粥的習慣,也有暖身的功效。

臺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冬天天冷,攝入高熱量的食材會讓身體保暖。姜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燒雞公富含肉類和香油,是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的菜肴。補充壹些補氣血的中草藥,可以溫暖妳的身體,增加血液循環。

李思怡提到,進補有益健康,但每個人的體質差異不壹定適合每個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陽虛體質”是指容易手腳冰涼、怕冷的人適合吃溫補鍋;容易口幹、怕熱出汗的“陰虛體質”的人不適合。這種體質的人,壹補就破嘴,適合平補或寒補。建議如果體質合適,壹個月可以吃2 ~ 3次;容易上火的人壹個月最多吃1次。

黃淑惠認為臺灣省冬季的平均溫度約為20℃,不算冷到冰點。如果需要冬季進補,建議報寒流,在10℃以下吃。而且,現代人害怕的是營養過剩。不像古代人,獲取肉類並不容易。只要飲食營養均衡,冬季暴飲暴食可能會加重身體負擔。

上火補鍋:

羊肉爐、燒雞、姜母鴨、香油雞

姜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燒雞,可以說是臺灣省人最愛的火鍋補品。店主可以在所有的街道上找到香味。為什麽這四種補品鍋這麽受歡迎?李思怡和黃淑惠認為,“因為它很好吃,而且原料很容易得到!李思怡以自己為例。她最喜歡吃麻油雞,其次是羊肉爐、姜母鴨和燒雞。

黃淑惠說,這四種滋補品都很好吃,但如果妳不確定自己的體質,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進補,可以選擇吃“香油雞”。香油雞的配料是姜、米酒、香油、雞肉,沒有溫補的中草藥更不容易上火。按“上火程度”分,分別是香油雞、姜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羊肉爐最補,最易上火。燒雞酒精含量最高,心血管疾病和痛風患者不宜食用。

四種食物補充劑的營養價值

●姜鴨

主料是姜、鴨,加香油、米酒,中草藥有黨參、川芎、當歸、桂枝、熟地黃等。,具有養血行氣的功效。李思怡說,鴨肉味甘、性涼,有治療疲勞、改善肺氣系統、利濕、除水腫、通便通暢的功效。其味雖涼,但加入生姜和中草藥可中和涼性,冬季食用可改善四肢冰涼。

●羊肉爐

黃芪、大棗、草果、桂皮、草果、花椒、當歸、丁香、甘草、枸杞、熟地黃用作滋補原料。將羊肉焯水,用麻油、姜、八角、茴香等麻辣調料煸炒,再用小火煮。《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溫中補虛,補中益氣,增進食欲,滋腎益氣,利膽明目,治勞寒,五株七傷。冬天吃羊肉爐禦寒效果好,不太容易感冒。

●香油雞

主料有雞肉、香油、米酒、生姜等。,而且大部分都不添加中草藥。雞肉味甘,用香油、姜、米酒可以暖身。不僅是冬季的補充,也適合手腳冰涼的人或孕婦補充營養。

●九韶雞

材料和姜母鴨差不多,有雞肉、香油、米酒,溫補的中草藥有當歸、枸杞子、川芎、黨參(或人參須)、甘草、紅棗、桂枝等。壹般做法是先將藥材浸泡在米酒中再煮,米酒酒精含量較高。

不要天天吃補品,以免上火就發胖。

姜木鴨等4種藥膳鍋,均為溫補之品,適用於陽虛體質者,如營養不良、氣血不足、手腳冰涼、血色蒼白、貧血等人群。這些飲食包括優質蛋白質和好油(芝麻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健康。

有些人今天吃香油雞,明天吃羊肉爐,後天吃姜母鴨,以為“每天吃不同口味的鍋無所謂”。李思怡提醒,這些鍋都是溫補的,味道不同,但功效差不多。如果他們吃得太多,他們很容易生氣。他們壹旦生氣,就會出現青春痘、便秘、口幹、睡眠不好、頭痛、高血壓等癥狀。而且這些鍋熱量高,吃多了容易肥胖。如果妳生氣了,黃淑惠建議吃壹點白蘿蔔湯或冬瓜湯來平復火氣。

大人吃補藥,小孩能吃嗎?李思怡建議,孩子至少2歲以後才適合吃補品,因為2歲以前脾胃功能較弱,溫補成分不易消化。而且孩子“少生氣”,體溫也比大人高。就算他們長期服用補品也沒問題,不然容易上火流鼻血。這四種鍋裏,小孩子比較適合用羊肉爐,因為酒精含量最少。黃淑惠還說,建議將酒精煮至完全揮發。

哪些人「不」適合進補?

溫補成分只適合身體虛弱的人。李思怡提醒,身體發炎或感染時,不宜進補,以免加重炎癥。

感冒、發熱、咽痛、熱咳(黃痰)患者:會使感冒加重。

皮膚過敏、蕁麻疹患者:皮膚炎癥不適合溫熱,會更紅、腫、癢、痛。

孕婦和產後傷口未愈合的人:產後坐月子期間,妳要等到惡露排出,剖腹產傷口愈合後,才能服用補品。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補品,熱量過高。

痛風患者:藥膳鍋裏有米酒,肉高。如果吃鍋喝湯,痛風很容易發作。如果真的想吃,就吃壹點食材,不要喝湯。

術後患者:傷口未愈合前,不宜食用溫熱成分,否則傷口會紅腫。

燥熱體質(陰虛內熱)的人:燥熱體質就是怕熱,手心發紅,氣血運行良好。吃補藥就像“火上澆油”,越燒越旺。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患者,身體已經處於炎癥狀態,不適合服用補品。

陰虛體質的人可以平補或涼補。

如果燥熱陰虛的人或患者想要冬季進補,黃淑惠建議可以服用平補或涼補,改善腸胃功能,均衡營養,強身健體。

薏米、山藥、蓮子、百合等食材都不錯。因此,可以多喝“申思湯”。還有蓮子、茯苓、山藥、芡實等食材,都是谷類,有益腸胃健康,健脾開胃,不怕上火。或者燉“銀耳紅棗枸杞甜湯”和“百合蓮子甜湯”,趁熱喝,不燥熱,還能達到溫補的效果。是壹種安全的冬季進補方法。

改變成分和烹飪方法,使補充劑更健康。

經常有人問:“姜鴨可以換成姜母雞嗎?”“羊肉竈能不能改成牛肉竈?李思怡說,當然可以,但是我們要註意每壹種肉的藥性。從寒性到溫性,排序依次是鴨、雞、牛、羊肉,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體質、添加藥材的性質、量來調整。比如想多吃補品,“姜母雞”比“姜鴨”辣;如果擔心羊肉太燙,換成“牛肉烤箱”會更暖和。

在吃這些補品的時候,黃淑惠建議添加更多的蔬菜或蘑菇來減少卡路裏。以香油雞為例。壹碗食材(包括1雞腿,1面條,1大勺香油,15c.c米酒)的熱量高達1,000卡。少吃肉,多吃蔬菜,熱量減少65438+。

黃淑惠還說,妳不妨改變壹下烹飪方法。先用壹點香油把肉炒壹下,然後往鍋裏滴壹點香油。剛開始不要炒很多香油,這樣可以省油,高溫下香油也不會變質。另外,米酒也可以用水代替,而不是全酒。酒精雖然煮的時候會揮發,但是會留下糖分,熱量還是很高的。素食者可以用杏鮑菇、猴頭菇、嫩豆皮或百頁豆腐代替肉類,仍然可以吃滋補品。

鴨肉有毒,真的嗎?

人們認為“有毒”的食材不僅僅是鴨肉,還有蝦、蟹、芒果。其實這些食物並不是真的有毒,只是促進血液循環,讓傷口炎癥更劇烈而已。其中壹些是過敏原。有傷口或皮膚瘙癢的患者應避免食用,壹般人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