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蒿的株高壹般在30cm到150cm之間。根莖水平,地上莖直立,稍有棱紋。單葉互生,中下部葉長圓形,披針形或條狀,深裂,邊緣鋸齒狀;上部葉披針形,不裂,較小;葉子的背面密密麻麻長滿了灰毛。頭狀花序排列成穗狀,雌花在邊緣,兩性花在中心。花冠鐘形,黃綠色,瘦果長圓形。分布於大興安嶺南北、呼倫貝爾草原和嫩江平原的森林、草原和林緣濕地,河岸濕地、沼澤、柳樹叢和村舍低潮濕地。
達斡爾人吃蒿芽習俗的形成,主要是生活環境決定的。在它們生活的地方,油蒿的嫩芽到處生長。此外,油蒿芽微苦微香,營養豐富,具有健脾、解毒、解暑的作用。達斡爾族同胞采摘了蒿芽後,將所有雜物清理幹凈,放入沸水鍋中,加壹小塊堿,煮至嫩軟,去掉壹些異味。然後拿出來,再洗壹遍,把菜水擠幹,切碎,放在壹鍋差不多熟的蕓豆裏,加點肉油鹽之類的調料,加點豬肉,加水,等蕓豆熟了就可以吃了。
菜肴“米錕樂”呈墨綠色,紅瑪瑙般的蕓豆鑲嵌在墨綠色的地毯上,顯得格外和諧優雅。這道菜香氣濃郁,讓人食欲大增,連當地漢族同胞也紛紛效仿。
達斡爾族同胞的食譜中“米錕樂”的吃法很多,有豬肉、魚片、肥腸等。在烹飪過程中;或者用牛、羊、麅子。
達斡爾族中也有很多關於油蒿芽的故事。比如“柳芽救了我們”的傳說,說的是300多年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省北岸,懷著維護祖國尊嚴、保衛家鄉領土不受侵犯的堅定信念,與俄羅斯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後來被清帝下令南移至大興安嶺、嫩江流域。最初幾年,他們衣食不足,只能靠采集生長在外興安嶺和大興安嶺的蒿芽熬過饑荒和日月。所以達斡爾族同胞也稱藜蒿為“救命菜”。中醫中也有記載,茵陳芽味苦、辛、濕,有破血活血、降氣通絡之功,主治產後血瘀、腹脹疼痛。
近年來,油蒿芽的營養和食用價值引起了專家們的關註。根據現代科學手段對黃花蒿的營養分析,新鮮黃花蒿含蛋白質3.7g,脂肪0.7g,碳水化合物9g,粗纖維2.1g,胡蘿蔔素4.4mg,維生素B20.3mg,煙酸1.3mg,維生素C23mg。每100g幹品含1,960mg鉀,950mg鈣,260mg鎂,415mg磷,38mg鈉,13.9mg鐵,11.9mg錳,2.6mg鋅。
黃花蒿的繁殖壹般是將根莖切成小塊進行栽培繁殖,容易成活。由於適應性強,壹些地區已經成功嘗試了冬季大棚種植。當它的黃花蒿幼苗長到20厘米左右時,摘下它的嫩芽吃。野外采集壹般在5-6月進行。吃的時候用開水焯壹下,去掉苦味,再炒,蘸醬,做餡或者做湯,味道鮮美。
近年來,許多餐飲企業也看中了藜蒿開發利用的經濟價值。去年6月,筆者被任命為黑龍江省中等職業教育技能考試旅遊烹飪專業主評估師時,來到素有紅松之鄉、祖國林都之稱的伊春市執行考核任務。熱情的主人在迎賓送別的宴會上,安排了幾道當地名廚研發的“柳芽”。其中壹種是模仿日本食物“天婦羅”烹制的,味道很特別。
下面介紹達斡爾族同胞傳統的“混油蒿芽”,可以更好的品嘗油蒿的真正味道。
將濱蒿嫩芽摘葉,洗凈,沸水焯燙,冷水浸泡,擠幹水分,切成寸段,裝盤;洋蔥切成細絲,放在蒿段上;然後將大豆油煮熟,趁熱澆在蔥和蒿上,最後加入適量醬油和味精拌勻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