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去除體內水分的方法:
1絕招:越懶越應該運動。
大部分身體濕氣重的人是吃油膩食物和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往往感覺身體沈重,四肢無力,不願意動,但越不喜歡運動,體內積累的水分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濕氣侵入脾臟,引發壹系列疾病。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的運作,加速水分的排泄。跑步、散步、遊泳、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激活血液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二招:飲食清淡適度。
腸胃系統與營養和水分代謝有關,最好的辦法就是適度均衡的飲食。酒、奶、肥肉、厚味等油性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胃脹、炎癥。甜食和油炸品會使機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癥反應。
生冷食物、凍品或涼性果蔬會使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常吃,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烹飪時最好加入蔥和姜,以減少蔬菜的寒性。
第三步:避開環境中的濕氣。
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我們體內產生的水分很大壹部分與環境有關。經常處於潮濕寒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侵入體內。
日常生活中註意以下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在地板上。地板潮濕,容易侵入體內,引起肢體疼痛。
2.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濕衣服,不要蓋濕被子,洗完澡後充分擦幹身體,擦幹頭發。
4.如果室內濕度較大,建議多開窗通風。如果外部濕度也較大,也可以打開風扇和空調,用這些電器保持空氣對流。
第四招:薏米粥,山藥湯。
要去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經常吃的食物可以起到作用。比如薏仁味甘,微寒,有利於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活絡、清熱排膿;紅豆性平,酸甜可口,有健脾止瀉、利尿消腫的功效。青稞、紅豆用水煮,可以利尿、除濕,甚至美容。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山藥、黨參等。,並放入湯料中,或做成粥煮水喝,能利尿除濕,特別適合水腫的人。值得註意的是,兩種方法都有利尿作用,不適合尿量過多的人。
第五招:巧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中常見的調味品,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比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裏煮壹碗熱騰騰的姜湯,利用姜湯的奇妙功效,把體內的水分逼出來。全身出汗後,癥狀就會減輕。這種方法也適用於淋濕後預防感冒。祛寒食療:
1,太子參大棗陳皮茶:太子參15g,大棗5枚,陳皮3g。將太子參、大棗洗凈,與陳皮壹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熬湯,去渣取汁。代替茶,勤喝,可沖泡3-5次,有理氣和胃的作用。
2、枸杞茶:枸杞10克。洗凈後放入杯中,倒入開水,蓋上杯蓋,等待2-3分鐘。益腎養肝。
3、砂仁鯽魚湯:鮮鯽魚150克,砂仁3克,陳皮6克,姜、蔥、鹽適量。將新鮮鯽魚刮去魚鱗和鰓,剖腹去內臟,洗凈,將砂仁放入魚腹中,再與陳皮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加入姜、蔥、精鹽,煮至湯汁濃郁清香。具有健脾開胃、利尿的功效。
4、薄荷枸杞粥:取薄荷5克(鮮薄荷葉20克),枸杞子10克,粳米50克煮粥。薄荷洗凈備用,粳米、枸杞洗凈,加適量水煮粥,粥至半熟時加入薄荷,粥熟時加入適量冰糖,再煮沸。能清心、祛風散熱、開胃助消化。
5、桑葚白饅頭:桑葚30克,女貞子20克,墨旱蓮30克,雞蛋500克,糖50克,面粉2000克,酵母粉適量。將桑椹、女貞子、旱蓮草洗凈,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水,用武火煮沸,再轉小火20分鐘,去渣留汁備用。將面粉、藥汁、糖、雞蛋放入盆中,加入酵母粉揉勻,揉成面團,做成白饅頭,籠蒸。有補益肝腎的功效。
6.大棗扁豆小米大米:大棗5枚,小米100克,扁豆50克,糖適量。將大棗、小米、扁豆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米飯熟透。吃的時候可以加白糖。有養肝健脾和胃的功效。
春季氣候忽冷忽熱,去年又冷又濕,容易造成內冷外熱,肝氣郁結。另壹方面,春季是肝氣上升的季節。因為肝氣上行,肝病患者容易出現病情變化,肝功能異常,嚴重時甚至會出血。中醫肝病科專家表示,春季養肝的食療應以平肝理氣、養肝陰、去風熱為主。所以要為即將到來的春天做好準備,當然是冬天寒冷和濕氣聚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