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袁枚《隨園食單》:“雞功最巨,諸菜賴之, 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單。”雞是羽族之王,因而粵西有無雞不成宴之說。
白切類
粵西菜中,“白切雞”最為出名,因烹雞時不加調味白煮而成,食用時隨吃隨切件上盆,配以醬汁蘸食,故稱“白切雞”。過去留傳壹句順口溜:“湛江的師傅信宜的雞,冇見沙姜料未齊。”說明選雞用料和制作的重要性。懷鄉雞又被稱為信宜雞、湛江雞(1983年前信宜屬湛江管轄)。是典型的黃羽、黃皮、黃爪的山地三黃雞,肌肉豐滿、肉質嫩滑,選雞要選用只下過壹次蛋的母雞,最好是將近下第二次蛋,但腳子裏有蛋花的雞。
做法:去毛,在雞的脖頸下面開口和尾尖軟肚部位開口,洗凈,雞的內臟必須全部掏幹凈,特別是雞的肺部,將雞的爪子收進尾尖軟肚的口子裏,並放入食鹽。將雞翅反折收起。在水煮開之後,先拎著脖子把雞放進水裏燙壹下,讓雞的身體均勻受溫,然後提離水面,再重復的燙,以免雞的表皮破損在將雞燙熟後,(用筷子在雞腿位置紮進雞肉裏,沒有血水流出就表明是熟了)再燙頭部。將雞放入水中,煮開。然後起鍋,切好裝盤。
此外:白切鴨、白切鵝、白斬狗、白切豬肉、白切羊、白切牛肉、白切豬手等,均是水燒沸,放入燙透撈出,瀝凈水用慢火熬40分鐘至熟,取出待涼,斬件裝碟便成。食用時蘸沙姜豉油。
白灼類
白灼也是白水煮的的壹類,主要是體積小的鮮料白煮而成,去水留肴。白灼看似簡單,其實也有訣竅,是原質灼法,如白灼蝦、白灼魚、湯滾肉等。
在日常烹制中,原質白灼基圍蝦較為常見,最能保持其原味的灼法是:先以蔥白入姜片起鍋,倒入少許白酒,再加入適量清水,等水滾後,放進基圍蝦灼熟(以蟹眼水為度),蘸以辣椒豉油熟油而食,此過程若只用滾水灼之,則蝦的腥味仍會殘留,而加入姜蔥酒等配料,腥味自然去盡。
白灼粉腸、白灼鵝腸、白灼豬肝、白灼腰花等,灼前要對物料加工處理,如腌制,“啤水”等,使其變爽,然後才灼。
粵西菜清蒸多以海產類為主:清蒸魚、清蒸蝦、清蒸蜆、清蒸貝、清蒸螺,配以蒜蓉調料蒸熟。但隨著粵西飲食文化的發展,粵西清蒸轉向清蒸雞、鴨、鵝、豬羊以至瓜果方面,還有特色的小點籺、粉、豆類制品等。
清蒸類
粵西菜清蒸以隔水蒸為主,隔水蒸雞為代表。顧名思義就是隔著水靠水蒸氣蒸熟的雞。隔水蒸雞的制法,制作其實很簡單,挖空雞內臟後,塞進配料,整雞裝在盤裏,然後把它放進裝有壹定量開水的鍋裏,用火加熱慢蒸,利用沸水蒸汽把雞蒸熟,這樣的雞既香滑鮮美又性情溫和,讓吃怕了煎炸食物的人們胃口大開。 [1]
粵西有很多特色菜,如龍蝦、鮑魚等名貴海產,香煎沙尖魚、電白鹽水雜魚、水東白灼芥菜、香煎蠔仔蛋等壹大批菜式早已風行珠三角;粵西的食風之甚,廣州也無出其右。
粵西特色菜除所說水煮系列外,也有煎、炸、炒、燜、燉、焗。
煎類
以生煎為主,用鍋子把少量的油加熱,再把食鹽腌好的生鮮料放進去,使其熟透。表面會稍成金黃色乃至微糊。
粵西菜著名的是煎魚,粵西菜煎魚,調味簡單,只用食鹽,煎魚並沒人想象的復雜,將魚洗凈後,晾去水分,將鍋洗凈擦幹燒熱後,用姜在鍋裏來回的擦拭,然後放油,待油熱後,再將魚放進去文火煎,把魚皮煎至金黃色時再翻另壹面。
炸類
粵西特色菜的炸,是壹種淺炸,將食物原料置於熱油中,食品表面溫度迅速升高,水分汽化、表面出現壹層幹燥層,大多數菜肴的香氣都是通過熱分解產生的,壹般均要求較高的溫度,粵西菜的炸,通常是以表面形成幹燥層為最佳。特點是表面焦幹,內部剛熟,香味與鮮嫩剛到好處。粵西菜的炸系列,還表現在返蒸的制作,如扣肉,扣肉除豬肉外,也可做狗扣、羊扣。粵西菜的炸,還可返煲,如魚仔煲、茄瓜煲、鱔魚煲。在信宜,河魚豆炸煲是以雙炸形式回煲的煲仔菜,是當地壹道名菜。
炒類
粵西菜的炒以生炒為主,生炒又稱火邊炒,以不掛糊的原料為主。先將主料放入沸油鍋中,炒至五、六成熟,再放人配料,配料易熟的可遲放,不易熟的與主料壹齊放人,然後加入調味,迅速顛翻幾下,斷生即好。這種炒法,湯汁很少,清爽脆嫩。如果原料的塊形較大,可在烹制時兌人少量湯汁,翻炒幾下,使原料炒透,即行出鍋。放湯汁時,需在原料的本身水分炒幹後再放,才能入味。粵西菜的炒以炒魚片、炒貝鮮出名,配以姜、蔥,陽江人多以黑豆鼓為配料,粵西山區則以炒豬心肝尖、炒牛雜為名菜。
燜類
在粵菜中更喜歡用炆字表達,大概是南北文化的差異,粵西菜的炆,表現在用火,用微火把菜熬熟。粵西菜的炆,所用調料很少,如信宜的特色菜“頭菜炆豬肉”,把頭菜洗凈,切碎後,配以大件的五花肉,放在沙煲中,加水用文火熬至五花肉的油脂溢出,頭菜炆豬肉不用鹽不用油,也成了信宜的壹句俗語。粵西菜的炆菜很多,如炆牛噢,采用牛骨熬湯,用牛腸、肛腦、牛百葉,牛心、牛肝、牛肺等材料,熬制而成,味濃湯厚,是牛之集百味大全,牛噢湯也稱全牛湯,炆狗噢則全是狗的下水。粵西雷州對狗的炆法,更為五花百門,什麽炆全狗、大鍋狗、黃炆狗等等。
燉類
選用以畜禽肉類等主料,加工成大塊或整塊,燉有兩種方法。壹、不隔水的燉:不隔水燉法是將原料在 開水內燙去血汙和腥膻氣味,再放人陶制的器皿內,加蔥、姜、酒等調味品和水(加水量壹般可掌握比原料的稍多壹些,如壹斤原 料可加壹斤半到二斤水),加蓋,直接放在火上烹制。烹制時,先用旺火煮沸,撇去泡沫,再移微火上燉至酥爛。燉煮的時間,可根據原料的性質而定,壹般約二、三小時左右。 二、隔水燉法:隔水燉法是將原料在沸水內燙去腥汙後,放入瓷制、陶制的缽內,加蔥、姜、酒等調味品與湯汁,用紙封口,將缽放人 水鍋內(鍋內的水需低於缽口,以滾沸水不浸人為度),蓋緊鍋蓋,不使漏氣。以旺火燒。使鍋內的水不斷滾沸,大約三小時左右即 可燉好。這種燉法可使原料的鮮香味不易散失,制成的菜肴香鮮 味足,湯汁清澄。 粵西菜的燉以燉湯為主,過去主要給體弱的人燉湯,壹般加入藥材,現在多在大型酒樓運用。 [3]
焗類
在粵西菜的烹飪中,主要是清焗,如焗排骨、焗魚頭、焗雞鴨等,煎焗則以客家菜、廣府菜為借鑒。楊桃鴨算是焗的名菜,制作方法是配料:蔥頭、蒜頭適量, 酸楊桃50克,香荽少量,辣椒少許,生抽100克,鹽適量(根據各人口味加減),醋適量, 糖15克。燒熱鍋放油,放入蒜頭,楊桃爆香後放鴨,放生抽,加入適量水、糖、醋、鹽,水的份量要浸到鴨的三分之二位置,待煮沸後,用中小火慢慢焗(大約半個小時),斬件上盤,淋上適量浸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