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牡丹皮詳細資料大全

牡丹皮詳細資料大全

牡丹皮,中藥學名。毛茛科牡丹的幹燥根皮。產於安徽、四川、河南、山東等地。苦、辛,微寒,入心、肝、腎經,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虛熱之功效。牡丹皮和丹皮酚毒性小。

中文學名基本介紹:牡丹皮、牡丹、丹皮:植物門: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毛茛科:芍藥種:牡丹分布:安徽、四川、甘肅、陜西、湖北、湖南、山東、貴州采收期:秋收劑量:6-12g毒性:藥用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註意事項、加工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毛茛科植物的幹燥根皮味苦、辛、微寒。經絡,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熱入血,溫毒點狀,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閉經痛經,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相關兼容性1。本草經註:“怕菟絲子。”2.《唐本草》:“恐貝母、大黃。”3.《日本草藥》:“忌大蒜。用骨皮:清熱。”用法用量6-12g。註意脾胃虛寒腹瀉者使用。加工方法是快速清洗、潤濕、切片和幹燥。落葉灌木的生理特性。莖高2米;樹枝又短又粗。五月開花,六月結果。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耐寒、耐旱、怕澇、怕高溫、忌強光。喜歡上層深、排水好、肥沃疏松的沙土或粉質壤土。鹽堿地和粘土地不適合耕種。避免連作,每3-5年改種壹次。千粒重198g,適合隨收隨播。生於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常被栽培在花園裏。主產於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甘肅、陜西、山東、貴州等地。此外,雲南、浙江也有出產。湖南和安徽產量最大。安徽銅陵的鳳凰山,品質最好,叫鳳山潭。產於安徽南陵,名為藥牡丹;產於重慶墊江、四川冠縣,稱為四川牡丹;四川的甘肅、陜西、康定、瀘定稱為西單牡丹;叫西昌牡丹皮產於四川西昌,質量低劣。相關討論1。《本草綱目》:“牡丹皮用於治療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火。蓋火即陰火,陰火即相火,是古方治療相火的不二法門,所以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用黃蘗治火,不知牡丹皮之功更勝壹籌。紅花有益,白花互補,人亦無知。把他們分開是合適的。”2.《本草經》:“牡丹皮,味苦微辛,氣寒無毒,辛散聚,苦寒能除血熱,入血,涼血熱。寒熱也是陰虛血熱的癥狀。中風,癰,痙,癇,都是陰虛內熱,氣血不足所致。當熱量消失時,血液冷卻,當它冷卻時,新的血液誕生,殷琦恢復。當殷琦恢復的時候,火沒有燃燒,也沒有證據表明風是由熱引起的,所以我認識主。癰瘡也是熱瘀所致。涼血活血,所以治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去血分邪,保持胃腸停滯。臟腑屬陰藏精,喜清惡熱。熱除之,五臟必安。”鱉甲”還用於頭痛、發熱、乏力、頭痛、腰痛者清熱涼血。真拳還治經絡不通、出血、腰痛等,都是血熱幹涸的癥狀。火藏於血中,小兒無汗、粉刺、血熱需治骨蒸。東原說做賊心虛,積熱於胃,心有灼熱感,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是此意。”3.《本草顏回》:“沈柏科先生說:據《沈石方》記載,用牡丹皮,與當歸、地黃同用,則補血;用莪術、桃仁,血斷;同樣的地方,秦和廉也會涼血;用肉桂和生姜,它溫暖血液;用川芎和白芍,調血;牛膝、紅花活血;用枸杞和阿膠,生血;與香附、牛膝、歸、熊同用,可調和氣血。火若在夫之陰,則不能無知母、白芍;產後病,除非配,英雄,對產婦有利,否則不行。還想順氣疏肝,用青皮柴胡;達痰解郁,用貝母半夏。若用於選部排膿、托毒、涼血,須與乳香、沒藥、白芷、羌活、連翹、金銀花配伍,方為有益。牡丹皮,清心益腎,和肝益氣,治四經血火。血中之氣與藥也。善治女子經絡不通,產後血不止。還治鼻衄、吐血、崩漏、出血、血瘀,所有血氣疾病都能統壹治療。蓋以香味,可理氣活血;其味苦,苦能行氣止血;其性涼,涼能以血生血;其味辛辣,辛辣能促進舊血,但也會引起新血。因此,珍泉方是治療婦女熱血燥、腰酸背痛、夜熱煩渴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古方還用其治療陰虛火旺、發熱等病癥。《本經》中寒熱、中風、癰、痙、癇等邪氣總歸血痰。但寒熱、中風,這裏指的是傷寒入血室之風,不是老年人氣虛痰厥之風。其文以寒熱二字為始,後以癰痙癇為知。病情為癰痙,陽血熱而悟。寒熱亦少陽之主。”4.《應得本草》:“牡丹皮與川柏,皆除水中之火,乃清燥之火,壹邪之火,不相合。蓋腎不利於燥,燥則水不歸元。宜用辛滋潤,用涼清,用牡丹皮為勁;腎要強,火傷了就不強了。宜從性質上補之,白川為使。”5.《本草求真》:“天下專以黃柏治火,不知牡丹皮之功更佳。蓋黃柏味苦寒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僅存,養陰之功微乎其微。牡丹皮能瀉火於陰,使火退於陰,故少陰養陰。與黃柏相比,它並不遜色。”6.《經書·疏證》:“牡丹皮入心,瘀於血管,與桂枝頗為相同,尤其是桂枝的溫度,故經者血管寒滯,牡丹皮寒,故經者血管熱。”7神農本草經:“治寒熱、中風、癰、痙、痙、癇,除癥化瘀,保留腸胃,平五臟,治癰瘡。”8.《名醫錄》:“除因時令氣而頭痛,因發熱而五痛,因勞而頭背痛,風喏而癲癇。”9.《藥性論》:“治寒氣,散諸痛,治女子經絡、出血、腰酸。”65438+ 11.滇南本草:“破血,活血,消腹塊之癥,消血熱。”12.醫學概論:“瀉火,養真氣血,破結。”13.《本草綱目》:“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之火,除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