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蘇詩約四千首,內容廣泛,風格多樣,但以豪放為主,筆法多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謝朓《原詩》說:“蘇軾詩之境界,古今未有,天地萬物,皆得神來之筆。”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從昌黎到東坡益達,是壹代人的壯觀景象。.....尤其是夠不著的,天生壹支健筆,涼如悲梨,趕緊壹起剪。有壹個隱藏的意思是必須要達到的,表現出來也沒有什麽困難。所以李、杜之後,是大族,不如李、杜初。”他的詩歌清新剛健,善於運用誇張的比喻,藝術表現上獨具特色。幾首詩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控訴統治者的奢靡驕橫。文字豪放,對後世影響很大。《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冰塵中秋》流傳甚廣。詩作有《東坡七章》等。
蘇軾寫的詩有340多首,突破了寫男女情愛、離別之情的狹隘主題,具有廣泛的社會內容。蘇軾在中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拓展到詞學領域,壹掃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駕齊驅的豪放詞派,拓展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突破了詩與詩的界限,為詞的創新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代表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開創了豪放派詞壇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序》中說:“詞達東坡,光明磊落,似詩,似散文,似天地奇觀。”
蘇軾詩詞賦選: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石鐘山的故事》
4“我第壹次在營口見到胡愛山,是去壽州的那壹天”
5《春夜》
6《海棠》
7《何子遊澠池懷古》
8《鶴子遊鄒清》
9《花影》
10惠崇春江夜景(此詩為作者蘇軾觀賞惠崇所畫春江夜景而作)。
11“在拉日的壹座孤山上拜訪兩位僧人秦暉·慧思”
12“6月27日王虎大廈醉酒書”
13“3月29日”
14“上元閻石”
15“石蒼樹醉墨堂”
16《李世南畫的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夜景”
20《雪後北臺書墻》
21《湖上楚清後飲雨》
22《優美堂暴雨》
23“住在定慧園,東雜花滿山,有個海棠,土人不知貴。”
24《致劉京聞》
25“正月二十,我到歧亭,郡人潘、顧、郭送玉皇後到城東禪莊”。
26“正月二十,生與潘果兒到郊外尋春,忽然想起去年同壹天去皇後城寫詩押韻。”
27《巴生贛州(送幾個孩子)》
28《蔔算子(無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雕謝、發紅、杏小)”
30《死華蓮(記得畫初相見)》
31“叠華蓮(密州上元)”
32《集風雨(常羨天下剪玉郎)》
33“設置風暴(不要聽敲打樹葉的聲音穿過森林)”
34《水第二首韻華陽詞》
35《神仙曲(冰肌玉骨)》
36《仙歌(江南)》
37何心郎(吳)。
38《浣溪沙(披青麥)》
39《浣溪沙(畫壹只獵鷹過河,欲再遊)”
40“浣溪沙(山色侵浸暈)”
41“浣溪沙”
42《浣溪沙(送梅亭上黨為秀才)》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微寒)》
44“浣溪沙(意)”
45《浣溪沙(在殷紅溫暖的陽光下看魚)》
46《碎玉蘭花(春月)》
47“減去玉蘭(空床)”
48《江城子(崔娥羞於觀看)》
49《江城子(賦有湖上張喜安)》
50《江城子密州獵(老人聊少年狂)》
51 "江城子(天邊的無盡思念)"
52《江城子·毛毅正月二十夢(十年生死篇)》
53《臨江仙(夜飲東坡後醉醒)”
54《滿江紅(江漢西)》
55《滿江紅(劉)》
56《曼方婷(三十三年)》
57《玉蘭令(歐洲西湖之韻)》
58《南歌子(雨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鳥滿疏籬)》
60《南鄉子(梁山碧沙廚房)》
61南巷子(第壹霜水跡集)
62《南鄉子(寄古故事)》
63年女媧(懷古赤壁)。
64《沁園春(孤獨亭燈綠)》
65《沁園春(鏈子上的愛情)》
66《玉案(吳中路上三年)》
67阮朗貴(初夏)
68“青年之旅(去年發)”
69“口哨(彎腰取米)”
70《水調歌頭(夕陽繡簾卷)》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72“郊遊”
73《玉樓春》
74“承天寺夜遊”
蘇軾鼓勵自己寫對聯:即使找不到路,也要住在野外。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總字數中占絕對比例。這些詞感情純凈深邃,風格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繼承和發展。
1079年7月,蘇軾上任湖州,因烏臺詩案被定罪入獄,次年1月被流放黃州。在詩案發生之前,蘇軾曾於1071年在杭州擔任法官,並有過突出的政績。他的詩歌作品總體上是大漠中的灑脫,而在內容上則多指向仕途生活以表達政治豪情。詩案之後,雖然也有為官翰林學士的時候,但作品中很少有豪放不羈的出洋相,反而越來越轉向對自然和人生的理解。至於晚年生活在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更是展露無遺。他壹繼承黃州作品的風格,就收斂了壹生,我自由運物,達到壹種豁然寧靜的環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歌作品在創作上既有繼承性,又有明顯的差異性。在貫穿始終的“回家”情結背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筆觸逐漸轉向了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越來越老,越來越成熟,變得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早期作品主要體現蘇軾“特定的政治憂患”,後期作品則以“廣闊的人生憂患”為主,以惡為怨,壹提到惡,便是“像臺灣的蒼蠅,吐出來”。他行雲流水的作品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的貶謫生活,使他“諷刺殘酷,文風犀利,緊張憤怒,這些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壹種燦爛、溫暖、善良、寬容、和諧的理解。很甜,很成熟,很透徹,很深入。”
其次,文化上,前期提倡儒家,後期提倡道家。
前期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感,對民間疾苦深為關切;後來特別是兩次被貶後,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回歸佛教,企圖擺脫宗教。受佛教“平常心即道”的啟發,他在黃州、徽州、儋州等地過著真正的農民生活,並樂此不疲。
再次,在風格上,之前的作品氣勢磅礴,奔放如洪水決堤,瀉千裏;後期作品空靈雋永,簡單輕盈,如《深柳》、《白梨花》。
就詞而言,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不多。據朱景華先生統計,類似作品約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壹,且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當時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卻真實地反映了蘇軾在那個時期積極的為官態度。後期的壹些作品既有當地人情懷的風格,又有待客的韻味。如詠物抒情、緬懷風景、懷古情懷、送禮遠離、田園風光、談禪論理,幾乎包羅萬象,絢麗多彩。這部分約占蘇軾全詩的十之八九,其中《莊子》和《化蝶》非常喜歡忘我。至此,他驅逐了所有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歇斯底裏的咆哮,以及針砭時弊的批評。它的題材越來越廣,風格越來越平淡深遠。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