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妳常吃的20種蘑菇是什麽?

妳常吃的20種蘑菇是什麽?

1,蘑菇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香菇的子實體,也是我國特產之壹。它在民間被稱為“美味佳肴”。香菇是壹種長在木頭上的菌類。味道鮮美,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B族、鐵、鉀和維生素原D,味甘、性平。主治:厭食、氣虛、乏力。

2.草菇

草菇,又名蘭花菇、苞米菇,原產廣東韶關南華寺。300年前在中國栽培,20世紀30年代由海外華人傳入世界各國。草菇是壹種重要的熱帶和亞熱帶蘑菇,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國草菇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因常生長在潮濕腐爛的稭稈中而得名,多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及臺灣省。肥,肉厚,柄短,滑,好吃。

3.杏鮑菇

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因其杏仁味和鮑魚般的肉質口感而得名,是近年來開發培育成功的集食用、藥用和食療為壹體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市場上有很多杏鮑菇產品,如百山祖杏鮑菇配菜、杏鮑菇浸膏、即食杏鮑菇小包裝、單獨包裝的杏鮑菇小包裝等。

4.雙孢蘑菇

雙孢蘑菇是最常見的食用菌種類之壹,肉質較厚。菌絲呈銀白色,生長速度較快,不易形成菌蓋。子實體多單生,圓形,白色,無鱗。菌蓋比較厚,不容易撐開傘。中梗粗短,菌肉白色,組織結實。柄上有半膜狀菌環,孢子銀褐色。原產於歐洲和北美,人類至少從古希臘時代就開始食用,17世紀在法國等地開始人工栽培,現已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

5.紅菇

紅菇子實體壹般中等大小,菌蓋直徑5 ~ 12 cm。起初呈扁圓形後呈扁平狀,幼時呈粘性,無光澤或蓬松,中間呈深紅色至暗(黑)紅色,邊緣呈淺深紅色,帽邊有細橫條紋。蘑菇肉又白又厚,經常被昆蟲吃掉。味道和氣味都很好。細菌的褶皺是白色的,老了就變成乳黃色。它們在靠近眼瞼邊緣處可呈紅色,略密至略薄,常呈分叉狀,褶皺間有橫脈。

6.牛肝菌

牛肝菌是牛肝菌、松塔牛肝菌等真菌的總稱,除少數種有毒或有苦味外,大部分都是可以食用的。雲南省牛肝菌資源豐富,主要有白、黃、黑、紅牛肝菌。因其肉質與牛肝極為相似而得名,是壹種罕見的野生食用菌,是“四大菌王”之壹,主要有白、黃、黑三種牛肝菌。

7.平菇

平菇是壹種四極性、不同小種組合的食用菌。其生活史與許多高等擔子菌相似,擔孢子由子實體成熟產生。擔孢子從成熟子實體的褶皺中彈射出來,遇到適宜的環境就長出芽管。在初始階段,它們是多核的,並迅速形成隔膜。每個細胞都比較平整、有序、致密,沒有“黃尖”現象。生長幾天後很容易出現老菌皮,又緊又硬。

8.雞油菌

粗毛栓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種細菌之壹。它是粗毛栓菌的子實體。子實體肉質,喇叭狀,杏黃色至卵黃色,蓋寬3 ~ 9厘米,最平,背面凹陷。蘑菇、肉和雞蛋是黃色的,很好吃。它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有明目、益肺、益胃的功效。經常食用這種細菌可以預防視力下降、眼炎、皮膚幹燥等疾病。

9.金針菇

金針菇(Flammulina velutipes)因其細長的柄狀似金針菇而得名,是壹種真菌、藻類和地衣,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療作用。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中國、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澳大利亞等地。北至黑龍江,南至雲南,東至江蘇,西至新疆,適合金針菇在中國生長。

10,蘑菇

蘑菇可以幫助青少年發育。因為平菇的鋅含量比香菇多很多,而鋅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缺鋅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所以多吃口服液補鋅比多吃口蘑好。

11,平菇

杏鮑菇,又稱杏鮑菇、杏鮑菇。子實體中等至大。瓶蓋直徑為5-13厘米。初期扁圓半球形,拉伸後基部凹陷光滑,幼時鉛灰色,後逐漸灰白色至近白色,有時略帶褐色,邊緣薄而光滑,幼時卷進去,後期常呈波浪狀。

12,猴頭菇

又名猴頭菇、猴頭菌。子實體中大型、大型或大型,直徑5-10cm,或可達30cm。呈扁圓形半球形或頭狀,柄窄或短上長有無數肉質軟刺,細長下垂,鮮時白色,後期淡黃色至淡褐色,種層周圍有刺。它在秋天長得更多。多在橡樹等闊葉樹的立木或腐木上,很少在倒木上。在海拔3000米左右,菌類的顏色加深了。

13,馬鞍皺摺

也被稱為馬鞍菌。子實體較小。帽最初呈馬鞍形,然後張開成不規則的瓣,2-4厘米,白色到淡黃色。子實體層的表面覆蓋著真菌。莖白色,圓柱形,有縱向深槽,形成縱棱,長5厘米,厚2厘米。森林中的獨居或群居。

14,巨大口蘑

又名洛巴口蘑、巨大口蘑。子實體中等至大,白色。帽體直徑8-23(32)厘米,初期厚,半球形或扁圓形,邊緣卷起,後期平至略平,中心略凹,表面光滑或偶有小突起,白色,汙白色至淡奶油色。成熟後顏色變深,邊緣呈波浪狀或部分卷曲。蘑菇肉是白色的,致密的,略帶澱粉。真菌皺襞呈直形或弧形,汙白色至象牙白,致密至稍密,先窄後寬。幼時柄厚而明顯,膨大如瓶。伸長後長8-28(45)cm,厚1.5-4.6cm,基部常連成壹大簇。表面有細線和條紋,與封面同色,立體。

15,松茸

又名松磨、松茸、雞絲菌(西藏)。子實體中等至大。帽體直徑5-10cm,扁圓形,半球形,近扁平,汙白色,絹狀鱗片,黃棕色至栗棕色,表面幹燥。蘑菇肉又白又厚。菌褶為白色或略呈乳黃色,致密,彎曲,長短不等。葉柄粗,長8-13.5厘米,厚2-2.6厘米。在環的上方,它是骯臟和白色的粉末顆粒,在環的下方,它有栗褐色的纖毛鱗片,這些鱗片是固體,有時在基部略有擴大。珠柄位於菌柄的上部,菌柄呈絲狀,頂部為白色,與底部的菌柄顏色相同。

16,平菇

又名雙孢蘑菇(四川)、雞絲菇(臺灣省、福建)、豆雞菇、白蟻(福建、廣東),子實體中到大。蘑菇帽寬3-23.5厘米。幼時為圓錐形至鐘形,逐漸延伸。頂部明顯凸起呈帽狀,灰褐色或褐色至淺卡其色。在長老之後,它放射狀地裂開,有時邊緣會向上翻。蘑菇肉又白又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老熟後變黃,彎曲或近離生,致密,狹窄,長短不等,邊緣波狀。柄厚,長3-15厘米,厚0.7-2.4厘米,白色或覆有相同顏色,內部實心,基部膨大,有褐色至暗褐色細長根莖,長達40厘米。

17,金頂側耳

又名金頂側耳、金頂口蘑。子實體壹般是中等大小的覆蓋草是黃色到亮黃色,光滑,漏鬥狀,邊緣卷起,直徑3-10cm。菇肉呈白色,菇褶呈白色,密集,延長,長短不等。葉柄部分,白色,實心,長2-10厘米,厚0.5-1.5厘米,基部常相連。秋天,它聚集在榆樹、橡樹等闊葉樹的倒下的樹上。

18,雙孢蘑菇

又名洋菇、雙孢蘑菇。子實體中大型,帽寬5-12cm。開始呈半球形,後來變平,白色光滑,略幹,逐漸變黃,邊緣初步卷進去。蘑菇肉白而厚,傷後略帶紅色,有蘑菇特有的氣味。褶最初是粉紅色的,然後是褐色到深褐色,密集,狹窄,自由,長短不等。菌柄長4.5-9厘米,厚1.5-3.5厘米,白色,光滑,絲狀,近圓柱形,內部柔軟或中等,環單層,白色,膜狀,菌柄中部易脫落。

19,乳菇屬

子實體中到大,帽徑4-10(15)cm,扁圓形,半球形,中間發粘,拉伸後凹陷,邊緣初卷,背面扁平,濕時發粘,無毛,蝦色,胡蘿蔔黃色或暗橙色,有或無明顯環帶,傷後稍晚轉淡,綠色,尤。蘑菇肉壹開始是白色的,後來變成了胡蘿蔔黃色。奶量少,橙紅色,最後變成綠色。菌褶與菌帽同色,稍密,近柄分叉,褶間有橫脈,直或稍遲,傷後或老年變綠。菌柄長2-5厘米,厚0.7-2厘米,近圓柱形,向基部逐漸變細,有時有暗橙色的酒窩,酒窩顏色與菌褶相同或較淺,傷後變綠,內部變軟後中空,菌柄截面先變橙紅色後變暗紅色。

20.綠色蘑菇

又名青菇、綠蓋、綠菇(東北)、青面梨菇(福建)、田雞菇、綠豆菇(廣西)、青面菇(四川)、綠頭菇(昆明)、綠湯菇(貴州)等。子實體中等至稍大。帽體直徑3-12cm,最初為球形,不久變為扁平半球形並逐漸延伸。中間部分常略凹,無粘性,淡綠至灰綠色,表皮常呈斑塊狀、龜裂狀,老時邊緣有條紋。蘑菇肉是白色的。沒有特別的氣味。真菌褶皺呈白色,致密,等長,近直或遊離,有橫脈。葉柄長2-9.5厘米,厚0.8-3.5厘米,內部中等或較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