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第壹個女教師是誰?

中國第壹個女教師是誰?

壹次選擇

讓她視教育為壹生的使命

桃園,林州市橫水鎮卸甲平村的壹個自然村。村子不大,人口不過300出頭,可其中壹半人有著同壹位啟蒙老師。她,就是剛剛被中央電視臺提名為《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候選人的王生英。

2006年12月21日,記者來到這個頗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從32年前的那壹個選擇開始,壹步壹步走進這位鄉村女教師的人生——

王生英出生於1956年,是卸甲平村壹個普通農戶的第壹個孩子。那個年代的農民家庭,大都過著窘迫的生活,王家自然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幼時的壹場突如其來的高燒,使王生英患了小兒麻痹癥,右腿留下終生殘疾。從此,對於王生英來說,太行山顯得愈發陡峭,山路也顯得愈發坎坷了。

家境貧寒,供不起孩子上學,村裏不上學的有的是,何況生英是個女孩子,腿腳還不方便。看著父母遲疑的眼神,生英又哭又鬧,壹定要上學,她小小的年紀似乎已經預感到,如果沒有文化,以後的人生道路將會更加難走。

世上的父母哪有不愛兒女的,況且是這樣壹個身有殘疾的孩子,他們終於答應了小生英的請求,把她送進了學校。父親說:“爹娘不攔著妳,妳自己可得操著心。學成了,是妳的福氣;學瞎了,妳誰也別埋怨!”

父母的身體都不好,可為了供生英上學,除了省吃儉用,就是拼命地幹活。父親冒著危險進山采石頭,母親熬著夜給人家紡棉花。“壹個晚上才能紡出壹兩花,掙3角錢。”王老師用拳頭給記者比畫著壹兩棉線的樣子,眼裏是滿溢的淚水。

小學。初中。高中。眼看著父母的艱難,體味著求學的不易,生英咬著牙壹路學下來,成績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成了村裏難得壹見的高中生。由於自己身有殘疾,對病痛體會得更加深刻,她立誌當壹名醫生,要讓更多的鄉親不再受病痛的折磨。

然而,1974年暑假裏的壹個消息,改變了王生英人生的走向:東平村學校要招壹名民辦教師。

王生英的心動了。多少年來,她看到許多同齡人或者沒上過學,或者上不了多久就輟學,只能上山拾羊糞、拾柴禾,在山旮旯上刨食,日子依舊是捉襟見肘。“光有好身體還不夠啊,沒有文化,照舊沒有出路。”王生英對父親說,“我不準備當醫生了。我要當教師,讓咱村的娃們都能有學上!”

東平村學校要招的是初中數學教師,只招壹名,可報名的就有50多人。王生英壓力很大,卻沒有退縮,她決心為自己的選擇全力以赴。考前那段日子,她飯不常吃,覺很少睡,壹門心思地復習,神聖的講臺仿佛在前面不遠處呼喚著她、期待著她……

那是壹個夏日的午後,她正在院子裏洗衣服,村支書興沖沖地走進來:“生英,生英,第壹名!”

啊?!她把衣服甩在水盆裏,站起身,仰起臉,笑出了聲。30多年後,對記者說起那壹幕,王生英的情緒還是如此興奮:“當時我就覺得啊,天就格外藍,陽光就格外好,我眼前的路壹下子就寬敞了、順當了,咋著看都不像是以前的山路了……”

1974年的秋天,王生英登上了講臺,從此再沒有下來。這艱難而堅定的壹步,決定了她把奉獻山區教育當成自己壹生的使命。

卸甲平是壹個行政村,包括6個自然村,村與村之間不是隔著山,就是隔著河。王生英家在西平,和她執教的東平村之間,就橫了壹條大河。從家到學校,要走半個小時。拖著壹條殘腿的王老師,匆匆地趕著山路,摔跤是常有的事。

雨季來了,河水暴漲,架在河上的小木橋,經不起洪水猛烈而持久的沖擊,斷了。站在沒有了橋的河邊,看著湍急的流水,王生英有些著急,學生們還在河對岸的學校裏等著她去上課呢。她沒有猶豫,脫了鞋,挽起了褲腿。雨還在下,水還很急,河面上緩慢移動的,是壹個瘦弱女子壹瘸壹拐的身影,仿佛隨時都有被河水沖走的危險。但是,她沒有回頭。

當時的王生英是壹個民辦教師,工資少得可憐,最初只有5元錢,後來是10元、30元,別說補貼家裏,就是維持自己的生計也很艱難。王生英的裁縫手藝在全村是出了名的,有親戚建議她開個裁縫店,收入不知要比當教師高多少倍,她沒有動心。

林州的建築隊舉世聞名,林州人外出務工大都收益豐厚,因而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美稱。1985年,王生英的丈夫王合生在東北承包了壹個建築工程,興沖沖地跟她商量:“咱倆壹塊兒去東北吧,我管工地,妳當會計,不用受累,掙錢又多,比妳在家教書強壹百倍!”

丈夫的心情,王老師最清楚不過,他是心疼自己,也是為了這個家好。“可我走了,這學生咋辦呢?不就是因為前面的老師不幹了,我才當上了老師。我咋能也把學生們撇下不管呢?”

勸不動她,丈夫壹個人去了東北,還不甘心,又先後給生英來了三封信,讓她再考慮考慮。“有啥可考慮的?我不去,我不能再讓學生們沒有老師。”信,王老師看了,燒了,也哭了,可對理想的選擇卻沒有絲毫的動搖,“我們山裏人不光是缺錢,更缺知識和文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