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I美食I樂趣
生活中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南通十佳名菜,妳吃過幾道呢?
咱們南通遊玩,進了餐館點菜的時候,自然要點出那麽幾道百吃不厭的特色菜。
天下第壹鮮
南通文蛤,古之貢品,今之珍貝,鮮飄天下。南通廚師善治文蛤佳肴。“天下第壹鮮”即炒文蛤,南通人稱其“跳蛼蛾”,系南通名饌。因文蛤足部肌肉扁平如舌狀,像古兵器中的“月斧”,故此菜又名“炒月斧”。因文蛤肉富含氨基酸與琥珀酸,其味非常鮮美,素有“天下第壹鮮”之稱,被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所贊頌。
黃燜狼山雞
被譽為世界八大名禽之冠的狼山雞,體態雄壯,行動活潑,昂首翹尾,英姿勃勃,是群雞中獨領風騷者,其肉經專家鑒定,是禽類中最鮮美者。譽滿全球的狼山雞,其後代遍布亞、澳、歐、美各洲。用其血統繁殖的“澳洲黑”“海菠蘿”“奧品頓”……等都是世界名禽。用狼山雞為原料烹制的菜肴,品種千呈,滋味美不勝收。開國第壹宴的大菜--蘑菇鑊燜雞,馨香腴美,鮮酥異常,其實就是“黃燜狼山雞”。
清蒸刀魚
南通地處長江下遊,江面廣闊,刀魚所喜食的餌料豐富,故產自南通的刀魚,體大肥美,鱗光閃爍似銀,味極鮮美。每當春節剛過,刀魚上市之際,大江南北的漁船在南通江面檣桅如林,捕捉刀魚場景蔚為壯觀。南通人在正月裏宴請賓朋好友,刀魚是待客的最佳美味菜肴。
白汁鮰魚
鮰魚又稱鮠魚、江團,學名長吻鮠。是中國淡水名貴魚、著名的長江四鮮之壹,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贊美以及老饕們贊美。[明]楊慎將鮰魚說成“水中羊”,可見鮰魚肥美之壹斑。
春冬兩季,長江口的鮰魚體壯膘肥、肉質鮮嫩,正是品嘗的最佳時令。蘇東坡曾寫詩贊美:“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詩裏說出了鮰魚的特別之處。鮰魚為大型的經濟魚類,肉嫩、味鮮、脂肪多,又沒有細刺,蛋白質含量豐富,被譽為淡水食用魚中的上品。鮰魚最美的地方在帶軟邊的腹部。外加它的鰾特別肥厚,幹制的鮰魚肚是名貴的魚肚。
淡菜皺紋肉
皺紋肉又叫“虎皮肉”、“走油肉”、“跑油肉”,是南通民間傳統佳肴。先將初步熟處理過的豬肉,下高油溫的油鍋炸至肉皮發泡膨松,並排出部分油脂,再經走紅、汽蒸,肉皮呈湖皺紋,肉質酥爛而不膩。加淡菜同烹,不僅將淡菜的鮮美滋味滲入肉內,還增加了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成菜酥爛異常,鮮腴幹香,皮若琥珀,肉如鑲玉,是豬肉中的奇妙制品。南通老壹代特級烹調師吳道祥擅制此菜。
蛙式黃魚
“蛙式黃魚”是壹道造型菜肴。早在100多年前,南通廚師便利用黃魚的形體巧施刀工,使之成為臥式蛙形。解放後,經過南通烹飪攝影美容技校烹飪大師馬樹仁的改進,變臥式為坐式,且制作方法更簡練、合理,使“青蛙”具有躍躍欲跳之動感,增加了藝術魅力,受到國內外食客高度贊嘗。成菜口味酸甜適中,質感外酥脆,裏鮮嫩。
提湯羊肉
“提湯羊肉”是南通地區傳統特色名饌。“海門提湯羊肉”在解放前已是馳譽大江南北的特色菜肴,當時的江、浙、滬等大城市中的飯菜館,常把“海門提湯羊肉”作為掛牌菜肴。
“提湯羊肉”以海門白山羊,即“長三角白山羊”為原料,精心制作而成,是南通地區傳統的地方名菜。將多只整爿(半只)羊肉,用大湯鍋(鍋上加大木桶稱為“接口”)加熱燜制。羊湯乳白稠濃,鮮美醇厚;羊肉熟爛後拆骨壓實,既可作為冷菜(如冷切羊肉或制成羊糕),又可作為半成品制成熱菜(如紅燒羊肉,回鍋羊肉)和湯菜(羊肉粉絲湯,清羊湯),制作熱菜或湯菜,均以羊原湯作為佐料,不另加清水。
蝦仁珊瑚
海蜇古稱“鲊魚”,又名“水母”、“紅蜇”、“面蜇”。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海蜇的國家,西晉張華《博物誌》中就有食用“鲊魚”的記載。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四大海區近岸盛產海蜇,江蘇海區以南通的呂四港產量最高,占全省總產量的90%以上。
蟹粉鮮魚皮
蟹粉鮮魚皮”是用鮮鯊魚皮加蟹黃烹制而成。由於鮮魚皮間質水飽和,膠質蛋白沒有變性,故魚皮烹後晶瑩而富有彈性,保持了海鮮原汁本味,鮮美柔滑異常,再加上蟹粉、菜心襯托,色澤悅目,滋味特鮮。在南通,“蟹粉鮮魚皮”壹般用作宴會頭菜。烹飪大師沈文華善作此菜。此菜也只有在南通才能吃到,其它地區因鮮鯊魚取之不易,烹制更難,若不會“脫胺”技術,鯊魚鮮品成菜會有壹種刺鼻的麻辣胺味,不堪入口,因此南通成為全國唯壹能烹制鮮鯊魚皮、唇、翅之地。
鮮皮間質水飽和,膠質蛋白沒有變性,故魚皮晶瑩、綿軟而富有彈性,並保持其海鮮原汁真味,腴美柔滑異常。
通式三鮮
“三鮮”又名全家福、大雜燴、雜菜,是用水產品、禽蛋品和畜產品三種半成品的多種原料配制而成,故名“三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