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花、核桃仁、堅果、棗泥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既可葷又可素,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
(2)看燈。元宵節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發展成為全民狂歡。此後,元宵節不斷發展,元宵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元宵節是“上元前後壹日”。宋代在十六之後增加兩天,明代從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3)英子谷。在古代,正月十五迎接子固是壹個重要的民俗。子谷,又名子谷、廁所谷、茅谷、坑谷,就是傳說中的廁神。傳說子固原本是壹個大戶人家的丫鬟和妾。她因不堪忍受家庭主婦的辱罵,於正月十五怒而死。天上的神憐憫她,給她取名為廁神。人們同情子姑的遭遇,於是在她去世的紀念日(也就是正月十五)祭祀她的形象。
(4)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也是壹個浪漫的節日。在封建傳統社會,元宵節也為未婚男女提供了相識的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是不允許自由外出的,但是節假日可以壹起出去玩。元宵節燈籠只是壹個交朋友的機會。未婚男女也可以順便給自己找個人。在元宵節期間,這也是年輕男女和他們的愛人見面的時候。
(5)走萬病。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即“走萬病”又稱“烤萬病”、“祛萬病”的參與者多為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走過郊區,目的是驅病消災。
(6)打龍燈。打龍燈,又稱龍燈或舞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壹場清郊的大型歌舞中,就有壹個由男子扮演的領頭鳥形象,然後安排了六條龍相互穿插的舞蹈場面。
(7)踩高蹺。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是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中國最早引進高蹺是在《列子·傅說》:“宋代有子蘭,他們用自己的技藝來幹宋元。宋元時期召見,看其技藝。
(8)舞獅。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大會慶典,人們總要來舞獅助興。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2.禁忌:
(1)民間傳說認為這壹天是天宮皇帝的生日,應該以喜慶為主。元宵節當天,夫妻之間壹定不能有矛盾,盡量避免孩子哭鬧,以免給家庭帶來厄運。
(2)元宵節是全民慶祝的節日。無論人們有多忙,都必須在這壹天休息,以免工作工具損壞,帶來黴運、財運和不利之事。
(3)避免元宵節當天看病,避免去野外、墓地、古墓等陰氣重、運氣差的地方。身體虛弱、運氣不好的人要做好預防措施,以免倒黴。
(4)如果在元宵節失去財產,說明妳無力管好自己的荷包,壹年四季都很難抓住機會。所以要特別註意防止財產損失。
(5)元宵節,妳最好不要借錢給別人,否則別人很容易借妳今年的運氣。
(6)元宵節當天,米壇子和面壇子不要見底,因為古人有壹句話,做飯不好吃。
(7)元宵節,不殺生,不見血。否則,今年將很容易導致財務破產,疾病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