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
開放分類:醫學,藥理學,作用於消化系統的藥物,抗酸劑
動物
貝殼
本品為壹點常用中藥,原名“姬”,最早記載於《名醫別錄》,列為劣藥。從《本草綱目》到《闕蛤》,合二為壹。市場上有三種常見的原生動物。用藥習慣沒有區別。
[原生動物]
1.壁虎
軟體動物,瓣鰓亞綱,絲狀鰓亞綱,Arcacea,Arcadia。
海洋貝類。殼的高度大於殼的寬度,約為長度的2/3。殼頂突出向內卷,在殼前約1/3,兩者相距甚遠。殼表面覆蓋著褐色的殼皮,容易脫落,特別是頂部,所以殼常為白色,殼背有18放射狀棱紋,肋間溝比棱紋寬。只有少數徑向線在後面光滑,其余由顆粒狀突起排列,頂部細,腹面粗糙;外殼前端鈍圓,向後延伸,背部向下傾斜,所以後端尖而薄。韌帶為深棕色角質皮,呈矛狀。殼頂前部大於後部,鉸鏈部分平直,約有40個鉸鏈齒。兩頭粗兩頭細,向中心逐漸細。殼體內表面邊緣有與肋紋相對應的凹陷,無肋,但中間前方有略突出的細放射狀花紋,約占面積的2/3;閉殼骨痕明顯,略圓,後者比前者大,外套膜發達,邊緣對應橈肋呈波浪狀。沒有腳絲。
生活在淺軟的泥灘上。
分布於我國沿海,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栽培。
2.毛蚶
毛蚶-毛蚶科
殼的高度大於殼的寬度,約為殼長的3/4 ~ 4/5。殼頂突出,尖端向內卷入,位於背部前方。外殼表面布滿褐色絨毛,頂部容易脫落。所以貝殼往往是白色的,貝殼的前緣是圓形的,逐漸向後延伸,背部向下傾斜,使貝殼的後端呈花瓣狀。左殼略大於右殼,每殼有30 ~ 30條輻射筋。兩枚炮彈的肋骨明顯不同。右殼除了前端有幾個突起外,都是極其光滑的,而左殼只有後端有65,438+00多個突起才是光滑的,其余都是由長方形的小突起排列而成。輻射筋頂部細,向下變粗,兩個殼的頂部相距較遠。韌帶呈披針形,鉸鏈部分平直,約有50個鉸鏈齒。兩端粗而稀,向中心逐漸變細。殼的內表面也有相當於肋的突起,沒有肋,但有很細的線狀花紋;合殼的肌肉疤痕明顯。前閉殼肌痕呈橢圓形,下端小而尖,後閉殼肌痕呈雞形。兩枚炮彈的中上部極度膨脹。外套膜邊緣較厚,呈波浪形,外側印有與貝殼邊緣相同的齒紋。腳不是很發達。沒有腳絲。
生活在淺海沈積物的底部,尤其是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布於我國沿海地區,以山東半島羊角溝、河北塘沽、遼寧遼河口居多。
第三步:Quetzschia
膨脹arca Reeve-Arcidae Arcidae
體型與毛蚶相似,但左右殼相等,殼頂向內突出,位於背部前方。外殼前端鈍圓,向後逐漸變窄,後側向下傾斜。殼有42-48條放射狀肋(壹般為43條),光滑整齊,肋與肋間溝等寬。殼面覆蓋褐色的皮和毛,易脫落,韌帶呈梭形,黑色。殼內表面為白色,頂部附近略呈灰色,邊緣較厚,長齒相當於殼表面的輻射肋和凹槽並凸出,無輻射肋,但有極細的輻射條紋。鉸鏈部平直,約70個鉸鏈齒,由兩端向中心逐漸變細,外被毛痕和閉殼肌痕明顯。前閉殼的肌痕較小,近似圓形,後者稍大,近似方形。外套膜有厚邊和褶壁,外側有相當於邊齒的雕刻。沒有腳絲。
生活在淺海的沈積物底部。
分布在黃海、渤海、東海和南海,還有港、青、石島、金州等地。
以上三種原生動物的關鍵:
1.外殼表面的散熱筋是平的,不是由顆粒狀突起組成...2.外殼不太大,外殼表面有30-34個散熱筋..................................................................................................................
1.殼體表面上的徑向肋圖案由斷續的粒狀突起組成.......................................................................................................................................................
[收購]
春天和秋天是多產的季節。壹般在淺水中撈起泥沙後,將泥沙洗凈,用開水煮熟,吃肉,幹殼。
[炮制]
1.生瓦楞子:洗凈雜質,洗凈,晾幹,粉碎。
2.煆瓦楞子:取去雜質的瓦楞子,放入砂鍋內置爐中,焙紅,取出放涼。
[藥材及產銷]
本品為泥蚶、毛蚶或毛蚶的殼。
[姓名]
貝殼別名:蛤殼(上海、河北、浙江、遼寧)、核桃、華容蛤皮(山東)。
【產地和銷售習慣】
位置:江蘇新海聯、青島、煙臺、蓬萊、榮成、海陽、交縣、葉縣、河北沿海地區。
[化學成分]
主要含有碳酸鈣、磷酸鈣等。
[藥材的鑒別]
特質識別
左殼和右殼形狀相同,或左殼略大於右殼,呈扇形或近三角形,背部隆起,殼頂外凸向內卷。長2 ~ 7厘米,寬1.5 ~ 5厘米,高0.8 ~ 2.5厘米。在殼外,灰棕色、白色或淺粉色相互交替,呈半同心帶狀;有18 ~ 48條凸棱(瓦),從殼口向邊緣呈放射狀並由窄到寬逐漸變寬,與帶狀相交,棱呈顆粒狀或光滑狀;略帶瓷器般的光澤。外殼內表面為白色、乳白色或蛋藍色;該邊緣具有對應於肋圖案的凹陷;平穩。
合頁面有壹排直的合頁齒,由中心向兩端逐漸變粗變細。堅硬,但可粉碎,斷面呈白色。沒有味道。
最好是整齊,幹凈,沒有殘肉和泥土。
[效用]
【性味】甘、鹹、平。
【功能】消痰聚結,化瘀散結。
主治:胃痛、吞酸、積老痰。
【用量】10g~20g ~ 20g。
【禁忌】不適合沒有痰濁積聚的人。
英文名CONCHA ARCAE
別名蚌殼、毛蚌、瓦棱
本產品的來源是毛蚶、泥蚶或脹形毛蚶的殼。第二年春天在至日秋冬季節捕捉,洗凈,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肉並晾幹。
煆瓦楞子的方法:將洗凈的瓦楞子放入鍋中,蓋上稍小的鍋,用黃泥封住縫隙,防止漏氣,鍋底貼壹張白紙並壓壹重物,煆至白紙變黃,取出,放涼,碾碎。也可以將瓦楞子放入坩堝或其他器皿中,在無煙的火中煆燒至紅色,取出,冷卻,碾碎。
性格;角色;字母
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長4 ~ 5厘米,高3 ~ 4 ~ 5厘米。外殼向外凸起,有褐色絨毛或已脫落;外殼頂部突出,向內卷曲;有30 ~ 34條輻射棱從殼頂延伸至腹面。殼體內表面光滑潔白,殼體邊緣有與殼體直邊相對應的凹陷,鉸鏈部分有1排小齒。品質強。無嗅無味。
壁虎:長2.5 ~ 4厘米,高2 ~ 3厘米。殼外無褐色細毛,有18 ~ 21放射狀棱紋,棱紋上有顆粒狀突起。
杜鵑:長7 ~ 9厘米,高6 ~ 8厘米。殼外有42 ~ 48條輻射筋。
性味鹹而平。歸肺、胃、肝經。
功能:化痰祛瘀,軟堅散結,抑酸止痛。用於頑痰積滯,咳嗽黏稠難愈,癰腫瘰癧,腹痛泛酸。
用法用量:9 ~ 15g,宜先炒。
儲存在幹燥的地方。
摘自《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