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學名:Sagittaria trifolia L.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 )澤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裏,葉子像箭頭,開白花。地下有球莖,黃白色或青白色,以球莖作蔬菜食用。可以吃。也作茨菇。本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植株高大,粗壯;葉片寬大,肥厚,頂裂片先端鈍圓,卵形至寬卵形;匍匐莖末端膨大呈球莖,球莖卵圓形或球形,可達5-8×4-6厘米;圓錐花序高大,長20-60厘米,有時可達80厘米以上,著生於下部,具1-2輪雌花,主軸雌花3-4輪,位於側枝之上;雄花多輪,生於上部,組成大型圓錐花序,果期常斜臥水中;果期花托扁球形,直徑4-5毫米,高約3毫米。種子褐色,具小凸起。
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區廣泛栽培。日本、朝鮮亦有栽培。球莖可作蔬菜食用等。
中文名
慈姑
拼音
Cí Gū
學名
Sagittaria trifolia L.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
別稱
華夏慈姑、藉姑、槎牙、茨菇、白地栗
界
植物界
形態特征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狀莖橫走,較粗壯,末端膨大或否。挺水葉箭形,葉片長短、寬窄變異很大,通常頂裂片短於側裂片,比值約1:1.2-1:1.5,有時側裂片更長,頂裂片與側裂片之間縊縮,或否;葉柄基部漸寬,鞘狀,邊緣膜質,具橫脈,或不明顯。花葶直立,挺水,高(15-)20-70厘米,或更高,通常粗壯。花序總狀或圓錐狀,長5-20厘米,有時更長,具分枝1-2枚,具花多輪,每輪2-3花;苞片3枚,基部多少合生,先端尖。花單性;花被片反折,外輪花被片橢圓形或廣卵形,長3-5毫米,寬2.5-3.5毫米;內輪花被片白色或淡黃色,長6-10毫米,寬5-7毫米,基部收縮,雌花通常1-3輪,花梗短粗,心皮多數,兩側壓扁,花柱自腹側斜上;雄花多輪,花梗斜舉,長0.5-1.5厘米,雄蕊多數,花藥黃色,長1-1.5(-2)毫米,花絲長短不壹,約0.5-3毫米,通常外輪短,向裏漸長。瘦果兩側壓扁,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倒卵形,具翅,背翅多少不整齊;果喙短,自腹側斜上。種子褐色。花果期,5-10月。
該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植株高大,粗壯;葉片寬大,肥厚,頂裂片先端鈍圓,卵形至寬卵形;匍匐莖末端膨大呈球莖,球莖卵圓形或球形,可達5-8×4-6厘米;圓錐花序高大,長20-60厘米,有時可達80厘米以上,分枝()1-)2()-3),著生於下部,具1-2輪雌花,主軸雌花3-4輪,位於側枝之上;雄花多輪,生於上部,組成大型圓錐花序,果期常斜臥水中;果期花托扁球形,直徑4-5毫米,高約3毫米。種子褐色,具小凸起。
生長環境
生於湖泊、池塘、沼澤、溝渠、水田等水域。[2]性喜溫濕及充足陽光,適於粘壤上生長,壹般春夏間栽植。
分布範圍
原產中國。亞洲、歐洲、非洲的溫帶和熱帶均有分布。歐洲多用於觀賞。中國、日本、印度和朝鮮用於蔬菜。中國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為主產區,北方有少量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