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驢肉火燒好吃不?有什麽典故沒有?

驢肉火燒好吃不?有什麽典故沒有?

火燒剛出來時最好,烤得外面黃脆,裏面柔軟,而驢肉肉質很細,吃起來味道又香又濃,美中不足的是有壹點膩,火燒放時間長了就不好吃了,太瓷實。驢肉本身很油,而火燒不吸油所以導致所有的油都汪著,容易起膩。另外火燒體積太厚太大,壹個女孩子是吃不完的,通常把驢肉吃完了,還剩下半個火燒沒動。

歷史傳說

漕河驢肉火燒是保定的地方特色小吃。據《徐水縣誌》載,徐水小驢肉在清雍正年間(1723—1735)即聞名於世。漕河驢肉制做精良,成色鮮嫩,肉質純正,香味濃郁;火燒烙制以手工揉做,再烙烘烤,外焦脆,裏嫩熱。用熱火燒夾小驢肉,營養豐富,易攜帶,吃法簡便,是上乘大眾快餐食品。

漕河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市徐水縣漕河鎮。漕河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境內河流名稱,漕河鎮以漕河命名。漕河驢肉火燒歷史悠久。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個幫會。漕幫以運糧為業,鹽幫以運鹽為業。雙方為稱霸碼頭,時常大動幹戈,最終以漕幫大勝收局。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便宰殺燉煮,設慶功宴;再將肉夾在當地打制的火燒內吃,更有滋味。自此,漕河驢肉興起,名吃由此誕生。從此當地形成吃驢肉火燒的習俗,而且逐漸探索出了壹套精湛的烹飪驢肉的加工密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開戰。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壹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饑。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制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壹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裏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制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

相傳,康熙皇帝壹次微服出北京私訪,在天下第壹州的涿州吃了頓飯後,壹直順大路來到漕河鎮。這時他覺得肚肉饑腸轆轆,見路邊的小飯店都使勁地叫賣驢肉火燒。康熙不知驢肉火燒為何食物?他得很好奇,便叫隨身太監買了驢肉火燒充饑。康熙在宮廷內整日山珍海味,哪吃過這驢肉火燒?他食用了驢肉火燒後,覺得那嫩嫩的肉、又脆又軟的火燒異常好吃,大稱其味道鮮美。康熙回到京城宮中還念念不忘在漕河鎮所吃的那驢肉火燒的味道。他叫宮廷禦廚為他專做驢肉火燒。禦廚精心為康熙做了幾次,康熙覺得怎麽也不是他在漕河鎮吃得那驢肉火燒壹個味道;不如他在漕河鎮吃得那驢肉火燒鮮美。康熙只好派人去漕河專買漕河的驢肉火燒。自此,徐水漕河的驢肉火燒享譽京城。

漕河驢肉先以大火後以溫火燉,配以近20種調料,烹煮時間長,熟度透徹,色澤紅潤,肉香而不柴,香味綿長,酥軟適口。據醫書載:驢肉補血、補氣、補虛,阿膠滋陰補血、補肺潤燥。可見驢肉不僅味道鮮美,還有保健功能。近代醫學研究,驢肉是低脂肪、高蛋白食品,且鈣、磷、鐵含量也較高。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觀念的轉變,對營養快餐,特別是極富地方特色的驢肉火燒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目前,漕河驢肉火燒在北京、天津和河北餐飲市場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