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載:“(九月)命家宰,耕為收,賜五種重要。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動,以答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山茱萸食彭餌,飲菊花酒,雲使人長壽。”相傳,從此就有了重陽節求長壽的習俗。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天與鐘繇》中寫道:“新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可見節日習俗在當時已經初步定型。重陽節的主題是長壽、戴山茱萸、釀菊花酒、賞菊花、祭酒神。在隨後的流傳和演變中,增加了尊老的內涵,更有意義。此外,還有爬山、野餐活動和各種遊戲。
其次,重陽節的原型是壹種古老的祭祀火的儀式。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九月之火(心宿二)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大火星的退役,不僅讓壹直以大火星作為季節性生產和季節性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也讓崇拜火的古人感到莫名的恐懼。瓦肯星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所以在《火》中,在古代,我們可以從後世重陽節的習俗中找到壹些古代習俗的痕跡。如江南壹些地區有重陽節祭竈的習俗,表現了古代九月祭祀“火”的壹些場景。
第三,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殺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齊夫人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被趕出宮外,流放到民間,嫁給了壹個窮人。因為她每年在宮裏過重陽節,為了長壽,在節日裏插山茱萸,喝菊花酒,所以她結婚後,就按照宮裏的規矩,在這壹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個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
重陽的飲食方式很多,比如喝山茱萸、菊花酒、吃菊花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最著名的就是吃蛋糕。北方吃重陽糕的風特別大。
據《西京雜記》記載,是漢代九月九日吃松餌的習俗,也就是最初的重陽餅。誘餌是古代的蛋糕。“李周”帶有用於祭祀或宴會食用的誘餌。漢代就有小米餅,可能離今天的餅不遠了。彭餌,想必類似小米糕之類。到了宋代,吃重陽糕之風盛行。餅與高諧音,吃餅是為了吉祥之意,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制作隨意,有“粗花糕”、“細花糕”、“金錢花糕”等。
貼壹些香菜葉作為標誌,中間放些橄欖、棗、核桃等粗糙的幹果;精細的花糕有三兩層,每層都夾著精細的蜜餞幹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棗脯等。錢花餅和細花餅基本壹樣,只是小壹點,就像“錢”壹樣,多是上層貴族的食物。
據說早些年,人們不在面餅上放棗和栗子,或者蒸糯米黃麥做的粘餅,看起來像“上金”“上銀”的花餅。
喝菊花酒
菊花,中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第壹次霜凍的時候,只有這種草茂盛。由於其獨特的性格,菊花成為活力的象征。
在重陽節,中國有喝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視為重陽必飲的消災祈福的“吉祥酒”。
中國的菊花酒釀造早在漢魏時期就已流行。據《西京雜記》說“菊花適,收莖葉,釀雜粟。明年九月九日烹之,即飲之,故稱菊花酒。”
菊花酒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為它可以疏散風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有“治頭風、清耳目、除瘺管、治百病”的功效。
在古代,菊花酒是專門為第壹年的重陽節釀造的。9月9日,采摘初綻的菊花和少許綠色枝葉,與糧食混合釀造,再壹起用來釀酒,放在第二年9月9日飲用。據說喝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來說,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暈、降血壓、減肥、瘦身、補肝氣、和胃益血。這是壹個喜慶的季節,秋高氣爽,菊花盛開,窗欞下壹片片金黃。親戚朋友除了爬山插山茱萸,還互相邀請喝菊花酒,賞黃花,真的玩得很開心。尤其是詩人,賞菊飲酒,吟詩作賞,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好句子。
因為菊花酒,重陽成為祭祀酒神的酒神節。例如,根據《山東民俗重陽節》的介紹,山東釀酒廠在重陽節祭祀酒壇之神,酒壇之神就是杜康。在貴州省仁懷縣茅臺鎮,每年都要用藥材釀酒。傳說好酒是因為1999年楊的強勢而釀出來的。每當第壹次釀酒,老板都會在貼有“杜康之神”的地方點上香燭,擺放供品,祈求釀造順利。在湖南寧遠,每年九月九日,“重陽酒必競酒慶”。這些習俗說明重陽和酒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