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紫荊花,香港區花(拉丁文名:Bauhinia blakeana Dunn.)
又名:紅花紫荊或紅花羊蹄甲。為蘇木科、羊蹄甲屬喬木;分枝較多,小枝細長,被毛。葉革質,葉片有圓形、寬卵形或腎形,頂端都裂為兩半,似羊的蹄甲。 花期冬春之間,花大如掌,略帶芳香,五片花瓣均勻地輪生排列,紅色或紫紅色,十分美觀。紫荊花終年常綠繁茂,頗耐煙塵,特適於做行道樹;樹皮含單寧,可用作鞣料和染料;樹根、樹皮和花朵還可以入藥。紫荊花也是重要的園林綠化苗木。有極大觀賞價值
紫荊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區政府贈送的禮品《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噸,用青銅鑄造,典雅大方,寓意深長,坐落在香港會展中心新翼的海邊,已成為香港的標誌之壹.。
喬木;
紅花羊蹄甲[1]
分枝多,小枝細長,被毛。葉革質,近圓形或闊心形,長8.5-13厘米,寬9-14厘米,基部心形,有時近截平,先端2裂約為葉全長的1/4-1/3,裂片頂鈍或狹圓,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短柔毛;基出脈11-13條;葉柄長3.5-4厘米,被褐色短柔毛。
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時復合成圓錐花序,被短柔毛;苞片和小苞片三角形,長約3毫米;花大,美麗;花蕾紡錘形;萼佛焰狀,長約2.5厘米,有淡紅色和綠色線條;花瓣紅紫色,具短柄,倒披針形,連柄長5-8厘米,寬2.5-3厘米,近軸的1片中間至基部呈深紫紅色;能育雄蕊5枚,其中3枚較長;退化雄蕊2-5枚,絲狀,極細;子房具長柄,被短柔毛。通常不結果花期全年,3-4月為盛花期。
單葉互生,革質,闊心形,長9~13cm,寬9~,15cm。先端2裂深約為全葉的1/3左右、似羊蹄狀。花為總狀花序,花大,盛開的花直徑幾乎與葉相等,花瓣5枚鮮紫紅色,間以白色脈狀彩紋,中間花瓣較大,其余4瓣兩側對成排列,花極清香。
紅花羊蹄甲[1]
洋紫荊這種花朵貌似蘭花的植物形態優美,而且容易培植。這種西方人最初把洋紫荊喻為“窮人的蘭花”。洋紫荊樹壹般高約七米,壹般可生長四十年。這種植物很易紮根生長,並不需要特別環境,只要周圍空間廣闊,陽光充沛,常有和風吹拂,便可茁壯成長。
常綠小喬木,高達10m。單葉互生,革質,闊心形,長9~13cm,寬9~14cm。花瓣5枚鮮紫紅色,以白色脈狀彩紋,中間花瓣較大,其余4瓣兩側對成排列。花極清香。發育雄蕊5,退化雄蕊2~3cm
藥用
紫荊花含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素-3-a-L-鼠李糖甙(quercetin-3-a-L-rhamnoside),楊梅樹皮素-3-a-L-鼠李糖甙。
紫荊花
(myricetin-3-a-L-rhamnoside),山柰酚(kaempferol),松醇(pinitol)以及花色甙(anthocyanins)。
氣味:
(木、皮)苦、平、無毒。
紫荊的花、樹皮和果實均可入藥。 具有清熱涼血、祛風解毒、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等功效。可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閉經、蛇蟲咬傷、血氣不和、狂犬等病癥。木材紋理直,結構細,可供家具、建築等用。
主治:
1.癰疽發背,腫毒流註。用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三兩、赤芍藥(炒)二兩、生白術壹兩、木蠟(炒)壹兩,***研為末,用蔥湯調熱敷塗患處,瘡不甚熱煮,用酒調敷;痛得厲害或筋不能伸,藥中再加乳香。
2.鶴膝風。用紫荊皮,水煎。飯前服。
3.痔瘡腫痛。用紫荊皮、水煎,飯前服。
4.產後諸淋。用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