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作為壹名教師,應該清楚不同的年齡段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和側重點。在對孩子提出每壹個要求之前,都要提前考慮,根據孩子的能力逐步提高。比如壹開始,小班的孩子只需要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課安靜坐著,不影響別人。在社會行為方面,要求對他人有禮貌。當妳早上來到公園時,妳應該說“早上好,老師”!下午離開公園,跟老師說“再見”!當妳被別人幫助時,要說“謝謝”!和人說話的時候要集中精神,別人在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午飯的時候不要掉壹粒米,所有的食物都要吃...在這些過程中,老師要做到語言簡潔,內容具體,孩子做起來會輕松很多。為了讓孩子們記住,我們會索要兒歌,教他們。比如要求孩子講禮貌,我們會要求唱兒歌《大家都誇我的好寶貝》。“小朋友,早點起來,早點在園裏給老師打電話。看到同伴微微微笑,看到長輩問好。文明禮貌,大家都誇我的好寶寶。”在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時,我們創作了壹首兒歌《吃什麽都健康》。“孩子們很棒。洗手,坐在餐桌旁。菜是綠的,胡蘿蔔是紅的,西紅柿是水的,米飯和饅頭很好吃,什麽都不挑剔。寶寶是最好的。”
第二,給孩子創造壹個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環境。
教育家杜威說:“要改變壹個人,首先要改變環境。環境變了,人也會變。”。所以我們精心設計周邊環境,讓孩子在輕松自然的教育氛圍中潛移默化,形成習慣。
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我們在活動室設立了“好習慣之星”評比欄,每周評選十個好習慣的孩子,把這十個孩子的照片放在欄裏,每周更換。有了這個,孩子們每周都會盡最大努力去滿足老師提出的習慣性要求,效果非常好。為了讓孩子掌握習慣要求,我們將室內主題墻與良好習慣緊密聯系起來。比如我們想讓孩子在這壹周學會自己疊衣服,就在主題墻貼上疊衣服的順序圖,配上兒歌,讓孩子邊看邊疊,孩子很快就學會了。在室外環境中,我們將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噴塗成圖片,張貼在孩子每天經過的樓道、走廊,在愉悅的教育氛圍中,隨時隨地提醒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三,利用遊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尤其是角色遊戲。在遊戲中,兒童受到角色的影響,他們的良好行為被反復感知、體驗和模仿,從而形成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我班有個孩子叫明明,在公園裏待了很久。他每天進出公園從來不跟老師打招呼。他媽媽告訴他什麽都不要說。我想,如果給他壹個角色呢?於是在《玩偶之家》遊戲裏,我把他壹個人留在了“家”,然後我去他家做客。我故意敲門聲音大壹點,他問:“誰呀?”“請進。”“妳想喝點水嗎?”我很驚訝,於是和他聊了壹會兒。當我起身離開時,他說:“再見!”“可是他下午放學都沒跟我打招呼。第二天,我讓他在“小醫院”的遊戲裏扮演“醫生”的角色。我扮演了“病人”的角色,去醫院看病。他熱情地說:“請坐。有什麽不好?”我說,“頭疼。”他說,“讓我給妳檢查壹下。過了壹會兒,她說:“我給妳開些藥,妳就會好的。””我說,“謝謝妳!”她說,“不客氣。“我離開的時候妳跟我說了再見。經過幾次反復訓練,我已經可以很清楚的主動和我打招呼了,見到其他小朋友和家長也很有禮貌。
第四,正確評價,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兒童沒有完全掌握自我評價的內在標準,因此他們需要成人的評價來界定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說,老師和家長的評價對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比如,在孩子幫老師帶各種遊戲裝備、收拾玩具、擺桌椅時,老師要給予肯定和贊賞的正面評價,增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對孩子的疏忽行為,老師給予關心和期待的評價。比如孩子亂扔垃圾,老師可以對大家說:“小朋友,我們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裏,做個好寶寶!”當壹些孩子在活動的時候不遵守規則,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遊戲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在寬容和理解中自覺改正錯誤,加強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第五,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
善於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很高,老師的壹言壹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註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孩子。為此,教師要儀表大方,衣著整潔,精神煥發,語言親切,經常幫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根據幼兒思維形象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要時刻關註幼兒日常生活中閃現的思想,及時發現,及時提出,在積極的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行為習慣的發展。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需要孩子們的幫助。比如我們早上拿玩具的時候,真誠的對孩子說“請”,然後說“謝謝!”老師就是這樣以身作則,讓孩子在平等的氛圍中受到禮貌的熏陶,從而形成懂禮貌、講禮貌的好習慣。
六、家庭合作,* * *與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除了幼兒園教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也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因素。由於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人安排的,而不是他們想要什麽就給什麽,這使得孩子養成了自私和依賴的習慣。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沒有真正形成。幼兒園對孩子的教育,如果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會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反之,也會抵消幼兒園的教育。因此,我們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庭之窗、專家講座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端正家長的教育態度,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幫助家長克服“重智輕德”的思想障礙,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家庭中得以延續和鞏固。以折疊衣服為例。因為天氣冷或熱,孩子們穿的衣服或多或少。如果天氣熱,他們必須脫下衣服。我們教孩子把衣服疊整齊,放在櫃子裏。有些孩子很快就能疊好,但有些孩子很難。為此我們特意開展了“做好自己的事”主題活動,請家長配合我們的工作。壹周後,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明顯增強。
總之,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壹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壹定要落實到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幼兒園、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有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