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燒餅:在山西有“餅中之王”的美譽。烹飪蛋糕在明朝後期變得很有名。從清朝嘉慶年間到抗日戰爭的300年間,不僅流行於天津、北京、Xi、太原等內地城市,而且在上海、廣州、海南等地也很有名。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說“我拿著兩包聞喜產的水煮餅去見朋友”,可見聞喜水煮餅確實很有名。晉南民間把“煎”叫做“烹”,烹餅其實就是壹種油炸小吃。聞喜煮餅看起來像滿月。因為表皮覆蓋著白芝麻,所以外觀是白色的。掰成兩半,就能從皮膚裏拉出壹窩3-6厘米的金絲。吃在嘴裏,酥沙綿軟,不黏膩,甜而不膩。吃後有松柏的余味。
鉤編:發展於1970年代,它使用絲輕,經過精心設計,采用千變萬化的針數和針法,編織成各種圖案。品種多,花樣新,造型美,實用性和觀賞性強,深受各界婦女的喜愛。2006年,它參加了中部五省的文化博覽會。
織錦貼:壹種民間手工藝藝術,以優質織錦布為原料,按圖案采用收、剪、串、平、疊等工藝制作而成。工藝嚴謹,技法獨特,色彩鮮艷,集繪畫和剪紙藝術於壹體,作品豐富。主要作品有戲曲臉譜、關公形象、孔雀山茶花、富貴花開、金雞菊花、黛玉葬花等。
花饃:聞喜素有“花饃之鄉”的美譽。每個村子都有做花饃的能工巧匠。當地有句話叫“有包子就有,有東西就有東西”。聞喜花饃不僅可以食用,而且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花樣繁多。拼裝的花墨給人以空靈、神秘、生動的感覺,其色彩鮮艷、和諧的裝飾深受人民喜愛。聞喜花饃有花餅、花饃、吉祥物、菜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花饃”是以圓形、桃形、魚形面團為花饃主體,出籠後插入所需的面花。大多數吉祥物是動物。聞喜花饃的制作經過凝、揉、發酵、揉、揉、蒸、上色、插花九道工序。聞喜花饃廣泛應用於節日、婚禮、生日、葬禮、梁、喬遷等諸多民俗活動中。2006年6月65438+2月65438+8月,聞喜花模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刺繡:在聞喜,人們的生活用品和衣帽多以刺繡裝飾,如衣服、帽子、鞋子、鞋墊和被子、枕頭、婚禮帳篷、餐桌圍飾、椅墊等。,都有不同的刺繡圖案。刺繡圖案多以通俗內容為主,如洋洋得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打珠、鳳凰牡丹等。聞喜民間刺繡取材廣泛,造型生動,運用了平針、鉤針、挑針、抽針、成圈、盤錦、堆錦、紮花、剪花、建花等多種技藝。在色彩的運用上,采用了強烈的對比色,如紅色、大綠色、大藍色、大黑色作為底色,繡出的圖案是淡雅的色彩,使刺繡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尋求色彩的和諧。聞喜刺繡色彩豐富多彩,雖然刺繡中使用的顏色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