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行課件的形式表現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個課件有局限性。往往壹個老師用了,其他老師就用不了,使用不當甚至會導致壹種新的“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課題。本著學生發展、服務教學的原則,在孫淳教學中,設計了網絡平臺上的孫淳課程資源網頁。本網頁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分為學習生詞、圖片欣賞、文字動畫、相關資料、展示舞臺、小論壇六個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整個媒體設計是可選的、有效的、多層次的、可操作的、可復制的。
第三,教學規律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註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愛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因此,該教學法被定義為“情境教學法”,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其理論基礎
本課程的教學設計按照以下五個環節進行。
1,形象有趣,舊識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用可愛的洋娃娃復習生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掃除學生閱讀路上的“障礙”,形成“她在玩之前,我們就能感覺到她在想什麽”的良好課堂氛圍。
2、閱讀文本,整體感知。
新課標特別強調加強閱讀訓練。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全文,通過自讀、默讀、同步閱讀等方式進入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
3.多邊互動,質疑探究。
下面,我用三個案例來說明這個環節的設計。
(1)“懷疑是思維的導火索”,為了便於學生把語言特點和事物表象結合起來。創造壹個生活場景:早上爸爸媽媽是怎麽叫醒妳的?引導學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理解“醒來”就是“醒來”,體會春雷對春筍的關懷,通過想象聽到呼喚時的感受,感受對春天的向往。
(2)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動畫演示了春筍是如何“破土而出,推翻石頭,壹個個從地下冒出來”的。多麽生動有趣的情景啊!它促使學生積極觀察竹筍破土而出的過程,從而建立起文字與事物表象的聯系,理解什麽是按圖突破、推翻、冒險,從中體會竹筍頑強的生命力,突破重難點。
(3)實物和圖片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到春筍的外觀特征,促使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春筍看起來像嫩娃娃。了解春筍的外觀特征。動畫創造了壹個有利於感性閱讀主體的“磁場”,它通過模擬竹筍在春風、陽光和春雨中向上生長。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討論、探索,通過情感閱讀了解竹筍向上的成長過程,激發學生對竹筍的熱愛,從而實現能力和情感目標。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通過與老師和同齡人互動、觀察、模仿和體驗來學習。在上述三個案例中,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方互動,形成了多維度的良性循環,有效突破了重難點,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開放資源,拓展學習。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學生留有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構建開放的、動態的語文課程資源。在這個環節中,要整合課內課外和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
(1)課前安排學生收集圖片和文字資料,登錄中國竹筍網搜索相關資料,並在課堂上討論展示。為了進壹步強化學生的感官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放映了《竹筍和竹子的故事》視頻,向學生介紹竹筍是竹子的嫩芽,肉質鮮美,有“第壹素食”的美譽。竹子的完整性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早在新石器時代,竹筍和竹子就進入了中國人的衣食住行。因此,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竹文化之國”。跨學科綜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中進行滲透和融合,初步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
(2)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運用語言是初中閱讀教學中重要的遷移訓練。這種設計為學生創造了口頭交流的機會,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享受學習,對學習感興趣,善於學習,享受學習。
(3)新大綱要求在閱讀中積累單詞,培養良好的語感。視頻《春到大地》展現了春天的美好,同時也出現了相應的文字。妳看,這就是汩汩的春水,春雪的第壹次融化,陣陣春雷帶來了春雨,春芽破土而出,生機勃勃,大地春暖花開,紅白相間。真的是春光明媚,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天真好!
《學記》上說:“先學比喻,後學為人師”,學生通過積累的經驗可以進壹步體會到筍、景、人、春的美。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壹定情境中,借助學習資源,通過教師和學習夥伴之間的交流、對話、協商和討論,借助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學生可以在拓展學習中加深對教材的體驗,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提高語文素養。
5、在線交流,反饋總結。
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和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活動。“我要說”以留言板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咨詢交流空間,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
動詞 (verb的縮寫)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以情感為基礎,表現竹筍和春日美景的主題。
春竹筍
沖破屋頂的陷落
面對微笑
部分,部分,部分。
向上,向上,再向上。
旺盛的生命力
六、教學總結
《竹筍》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新課標精神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應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境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教材感知文本;整合課程資源,質疑探究;處理信息,拓展學習;網上討論、評價、總結,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的,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