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鰩,是壹種海魚,身長可達7米,吻部如鋸,寬30厘米,長2米,每根鋸齒寬1.5公分,長4公分,能快速揮舞,把獵物切成碎片。鋸鰩外號“電鋸狂魔”、“魔鬼劍士”、“白色幽靈”等,光這些名號聽著就讓人畏懼三分。
“成也吻鋸,敗也吻鋸”,鋸鰩因為吻鋸而名揚四海,也因吻鋸而瀕臨滅絕,雌性鋸鰩找不到對象,甚至被迫無性生殖。
歐洲傳說鋸鰩潛行跟隨漁船前進,偷偷潛到漁船底部,能瞬間把漁船切成兩半,然後吃掉掉進水裏的漁民;澳洲土著則奉鋸鰩為神獸,認為鋸鰩用它的吻鋸掘出河流,連通山川和海洋;臺灣民間鋸鰩的吻部則被做成寶劍,是神奇的法器,能夠調遣天兵天將,驅邪驅魔,鎮鬼除妖。
對於這些傳說,鋸鰩微微壹笑!
中國古代《海錯圖》有對鋸鰩的描述甚為恰當,“狀雖惡而性善”,鋸鰩雖然長相可怕,但實際上性情溫和,絕不會主動攻擊人類。清代《異魚圖贊補》也有對它的描述“此魚惜齒,齒掛於網,則身不敢動,恐傷其齒。”鋸鰩吻鋸纏在漁網上,就壹動不動,不敢掙紮,脾氣好的不像話。這和神話傳說裏的形象大相徑庭。
被漁網纏住的鋸鰩
鋸鰩是卵胎生動物,在母體內生長至60厘米長才被生出。在母體內的小鋸鰩吻鋸上包裹有壹層薄膜,就像劍鞘壹樣,收住吻鋸的鋒芒,避免不小心把鋸鰩媽媽的肚子捅個窟窿。出生之後,小鋸鰩兄弟姐妹之間會互相嬉戲打鬧,薄膜逐漸褪去,封印解除 ,小鋸鰩也就獲得了神兵利器。
鋸鰩的吻鋸還真是好用,它上面布滿了感覺器官,能夠感知周圍環境和獵物,大大彌補了視力不佳的缺陷。壹旦感知到有獵物在周圍,就瘋狂揮舞吻鋸,獵物只要被鋸到,非死即傷,鋸鰩也自然能飽餐壹頓。
鋸鰩的肉質鮮美,是珍貴的食材;皮可以拿來制造刀鞘皮革,也是上等的好材料;肝可以拿來制作魚肝油;魚鰭更是上佳的魚翅;吻鋸自古以來被當做神兵,連明朝皇帝都拿它來當禦用神劍。鋸鰩可謂壹身是寶。
鋸鰩吻鋸放大圖
用鋸鰩吻鋸打造的神兵
也正是因為如此,鋸鰩遭到人類的大肆捕殺,加上近年來的海洋汙染,鋸鰩數量銳減。科學家發現壹些雌性鋸鰩已經到了找不到對象的局面,繁衍困難,被迫采用無性生殖。這也是在野外被發現的第壹種能夠無性生殖的脊椎動物,都是人逼出來!此刻鋸鰩肯定在想:這TM是人幹的嗎?
無性生殖在無脊椎動物中比較常見,但在脊椎動物中極其罕見。此前發生的脊椎動物無性生殖的例子都是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比如科莫多龍,雌性能夠直接產下未受精的卵,然後孵化出小科莫多龍。這種“處女”式的生殖方式,產下的後代稱之為“孤雌子”。
很久以前,鋸鰩廣泛分布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域,現在僅僅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極度瀕危。鋸鰩數量越來越稀少,在浩瀚的海洋裏,甚至很難遇到另壹半,為了繁衍後代,雌性鋸鰩迫不得已采用無性生殖。而造成這壹切後果的罪魁禍首無疑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