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類:鹹山粉糊、炒豆面、炒糯米飯
箬山的壹棕二面三圓四羹五花色頗有名:肉棕、綠豆面、素面、肉圓、魚圓、瓢圓、鰻魚羹、蟶羹、鯧魚羹、肉羹、糖閨、番薯鼓、山粉夾。而在箬山,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辦酒席,炒豆面都是“頭碗菜”。請來辦酒席的廚師如果炒豆面炒得不好,別的菜做得再好也得不到稱贊,箬山的婦女,即使別的菜燒得不好,但炒豆面都會炒得很好。
豆面俗稱山東面、綠豆面,它既不是以綠豆做的原料,也不是產在山東,是以番蒔粉(俗稱山粉)做成的,香氣撲鼻。箬山人在炒豆面前,壹定要選壹口大鍋,先在大鍋裏放入壹定量的半瘦半肥肉,炒出油,然後放下調料,接著陸續放入蝦幹(或蝦米)、鰻幹、魚面、香菇、肉絲、白菜等配料翻炒。在翻炒過程中,手不能停,火壹定要猛,不時在鍋中放入特制的調料,還要註意豆面不能炒焦,炒好的豆面軟糯可口,整條街都聞得到香味了。
箬山的山粉糊是鹹的,有別於各地甜而稀的山粉糊。制作山粉糊先要把蘿蔔、菜頭、芹菜、豬肉、鰻幹、墨魚幹、豆腐幹等都切成方塊小丁與豆子或花生仁壹起下鍋炒好,調好味,加水燒熟,再把事先用水調好的稀薄山粉慢慢倒入鍋內,壹面倒入山粉,壹面不斷攪拌,防止鍋底的山粉燒焦,直至燒熟。當地人還流傳壹個玩笑,有戶人家在攪拌山粉糊時,因為太用力,將鍋底都攪塌了,可見大家對吃有多認真了。箬山人制作山粉糊壹次數量都比較多,壹家老小吃後,余下的就放在盆裏,冷卻後倒出放在籃裏晾著,過壹段時間後,切成片狀,用油煎起來吃,口夾留香,味道更佳。
炒糯米飯在做之前,先要將糯米浸上壹個晚,這樣炒起來容易熟,入味快。在鍋裏倒入油,最好是用肥豬肉熬出油,那樣炒的飯會更香。再倒入精肉,煸炒壹會,澆壹點料酒,再倒入豆腐幹絲香菇絲蘿蔔絲,炒至半熟,在上面扣入浸好的糯米,在邊緣澆入適量的開水,蓋上鍋蓋煮,煮到糯米從白色變為肉色時,用鍋鏟在糯米那壹層翻鏟壹下,使糯米均勻加熱,煮到感覺糯米七成熟開始和著料翻炒,最後加入蝦米、芹菜段、雞蛋絲翻炒至熟。
魚鮮類:新河鯔魚、潘郎鱔面、長嶼黃魚
“新河鯔魚石粘蛇,長嶼黃魚豆子芽”,溫嶺“四大名菜”素來為溫嶺的美食家津津樂道,其中長嶼黃魚,選用的是三斤以上的野生黃魚,縱便是魚價低至三四百元時,算起來壹盆黃魚價格竟要上千元,但是慕名而來的食客還是如過江之鯽,到長嶼硐天瀏覽的遊客,不少人就是沖著長嶼黃魚來的,其美味的誘惑力可見壹斑,改編溫嶺鄉賢南宋徐似道竹隱先生的壹句名詩“不看硐天辜負目,不食黃魚辜負腹”。
用壹不銹鋼勺,舀滿滿壹勺豬油到鍋裏,將不銹鋼勺在鍋底滑轉幾轉,這個手法叫“滑鍋”。隨後放入生姜、鮮大蒜葉、蒜瓣、洋蔥等佐料和調料,再倒入黃魚塊翻炒幾下,澆上老酒,緊接著將適量熱開水倒入鍋中,猛火燒五六分鐘,加味精壹盆正宗的“長嶼家燒黃魚”就可上桌了。家燒黃魚湯濃色黃,鮮鹹適口,香濃味淳,配以軟軟呼呼的年糕,令人回味無窮。
新河鯔魚以當地鹹淡水交匯處所產鯔魚為原料,加火腿、香菇、筍片和蔥、姜、蒜等入鍋清燉,保持其原汗原味,肉質豐腴,細嫩鮮美,湯汗清淡,十分可口。潘郎鱔面選用粗壯的鮮活黃鱔煮熟切絲,然後猛火燒熱色拉油,以蔥、姜、蒜爆炒鱔絲,加幹豆面及各色佐料翻炒,加水燒湯,油潤清香,可與杭州的“蝦爆鱔面”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