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2)

苦參的功效與作用(2)

……

治療自身免疫病

苦參壹藥,我們臨床較多用於治療自身免疫病、過敏性疾病引起的皮疹、紅斑,皮膚、口腔、陰部潰瘍,眼炎,血管炎,蛋白尿、轉氨酶、肌酶、球蛋白升高,淋巴結腫大等,是壹味重要的免疫抑制藥。其藥力和副作用比環磷酰胺、氨甲蝶呤等免疫抑制藥要弱。治療皮疹、紅斑、瘙癢與生地、地膚子、白鮮皮等同用。治療血管炎、蛋白尿與生地、丹皮、接骨木、落得打等同用。治療白塞病,眼炎,口腔、陰部潰瘍與徐長卿、土茯苓、焦決明等同用。

抗癌

苦參有細胞毒作用,能抑制細胞增殖,是壹味重要的抗癌中草藥,可與七葉壹枝花、南星、半夏等同用。其抗癌的作用機制類似絲裂黴素,但藥力和副作用遠遠不如絲裂黴素。 治療大便膿血大便膿血癥狀可由感染性、免疫性、惡性三種不同性質的疾病所引起,其治療方法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苦參對三種都有壹定的治療效果。苦參也用於治療真菌,與蛇床子等同用,以外洗為好。

治療肝炎和心肌炎

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有濕熱瘀滯、肝氣郁結、肝脾兩虛等情況,治療肝炎的重要藥物苦參堿是從山豆根中提取的,苦參所含的是苦參堿的衍生物。苦參水煎服能治療肝炎,降低轉氨酶,HBsAg、HBeAg轉陰和HBV-DNA滴度下降是壹味重要的中藥。但單味使用是不夠的,還需與疏泄肝郁和養肝健脾等法結合。與柴胡、郁金、黃芩、女貞子、甘草等同用。苦參也能治療心肌炎、早搏、T波改變等,與生曬參、玉竹等同用。

治療細菌性痢疾

無論是口服還是註射,苦參對細菌性痢疾都有療效。

治療急性腸胃炎

醫學研究表明,苦參可用於治療急性腸胃炎。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等

苦參可用於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急性結合膜炎、急性乳腺炎、牙周炎、外科感染和癤腫、腎盂腎炎、急性氣管炎、急性淋巴結炎等10余種急性炎癥性疾病。此外,對結腸炎、膽囊炎、膀胱炎及其它炎癥也有壹定療效。

治療帶下陰癢

苦參對婦女帶下色黃,以及男性陰腫陰癢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治療濕疹疥癬

苦參能夠清除下焦濕熱,並且殺蟲止癢,對濕疹疥癬引起的皮膚瘙癢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治療小便不利

苦參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灼熱澀痛。尤其對婦女因妊娠而引起的小便不利,配合服用苦參湯劑效果更加。

苦參的禁忌

脾胃虛寒者忌用。

反藜蘆,不宜與藜蘆同用。

《本草經集註》;"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

《醫學入門》:"胃弱者慎用。"

《本草經疏》:"久服能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中毒後出現流涎、步伐不整、呼吸、脈搏急速、驚厥,最後因呼吸停止死亡。

解救方法:未出現驚厥時可洗胃和導瀉;內服蛋清,鞣酸或濃茶;靜脈滴註葡萄糖鹽水;驚厥時肌肉註射苯巴比妥等解痙劑;呼吸障礙時用呼吸興奮劑。

苦參的食用方法

(壹)苦參的炮制

苦參片。來貨為片子除去雜質,不潔者洗凈,過大者潤軟改刀,幹燥;

如為原藥材,除去雜質及蘆頭須根,大小分檔,洗凈,潤透,切成6~10mm厚片,幹燥。苦參炭。取凈苦參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焦黃色,噴灑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幹。 ?

《雷公炮炙論》:"凡使苦參,先需用糯米濃泔汁浸壹宿,上有腥穢氣並在水面上浮,並須重重淘過,即蒸,從巳至申出,曬幹細銼用之。"

(二)苦參的食用方法

煎煮泡浴法

將苦參50克放入到水中煎煮30分鐘,待水溫降至適宜溫度時浸浴全身。

苦參熏洗浴

將苦參液趁熱熏洗患處,並用毛巾蘸水熱敷。每日壹次,每次30分鐘。

苦參浴足

每日壹次,每次30分鐘。

苦參坐浴

治療婦科帶下瘙癢、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和各種便血疾病,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三)苦參的附方

治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仁存堂經驗方》)

治痔漏出血,腸風下血,酒毒下血: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炒黃為末,凈)壹斤,地黃四兩(酒浸壹宿,蒸熟,搗爛)。加蜂蜜為丸。每服二錢,白滾湯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參地黃丸)

治谷疸,食畢頭旋,心怫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苦參三兩,龍膽壹合(末)。牛膽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補缺肘後方》)

治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壹兩五錢。為末,以雄豬肚壹個,水三碗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酒下。(《積德堂經驗方》)

治下部瘡漏:苦參煎湯,日日洗之。(《仁齋直指方》)

治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之,以木賊末敷之。(《醫方摘要》)

治心肺積熱,腎臟風毒攻於皮膚,時生疥癩,瘙癢難忍,時出黃水,及大風手足爛壞,眉毛脫落,壹切風疾:苦參三十二兩,荊芥(去梗)十六兩。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荊芥湯下,食後服。(《局方》苦參丸)

治漏膿肥瘡,膿窠瘡,臘梨頭,遍身風癩,癮疹疥癬,瘙癢異常,麻木不仁,諸風手足酸痛,皮膚破爛,陰囊癢極,並歸人陰癢、濕癢:苦參壹斤(為末),鵝毛(香油炒存性)六兩。黃米糊丸,朱砂為衣。茶湯送下,日進二次。或隨病作散擦或洗、貼。(《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寶丹)

治瘰癧:苦參四兩,搗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後暖水下十丸,日三服。(《隨身備急方》)

治鼠瘺諸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曲二斤。水三鬥,漬藥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釀熟梢飲,日三。壹方加猬皮,更佳。(《補缺肘後方》)

治湯熨火燒疼痛:苦參不以多少,為細末,用香油調搽。(《衛生寶鑒》綠白散)

治旋耳瘡(又名月蝕瘡)初起在耳輪上或耳後,耳垂處發壹黃色米粒樣疙瘩,周圍發紅,頂白透膿,奇癢難忍,破後膿水外溢,蔓延傳染,不幾日耳前後成為壹片,膿水淋漓,此瘡小兒最易傳染:苦參、黃柏各五錢,蒼術、海螵蛸各三錢。各研極細,和勻。用溫開水調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換藥壹次。(《浙江中醫雜誌》(6):27,1958)

治齒縫出血:苦參壹兩,枯礬壹錢。為末,日三揩之。(《普濟方》)

治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姚僧坦集驗方》)

上壹頁 全文完(*** 17778 字) 展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