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健康意識和檢測技術的提高,許多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有各種形式的體檢。事實上,50歲以上,有吸煙史或癌癥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年做壹次低劑量ct的體檢。
也就是說,剩下的不在這個範圍的人都是用胸部CT來體檢的。但是既然發現了肺結節,難免會擔心和焦慮。體檢醫生可能只是讓病人去大醫院看看問題,但是醫生的經驗和責任心在處理結節上是很重要的。
我們先從體檢報告上描述結節的文字中尋找線索。
1
結核密度
毛玻璃或實性是對肺結節密度的壹種描述。毛玻璃樣結節可能是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或原位腺癌(AIS),以及早期肺癌。然而,其他因素也會導致毛玻璃結節,這極大地幹擾了影像醫生對結節密度的判斷。
肺結節正常隨訪使用的CT應為肺結節薄層CT平掃,即掃描厚度應為1mm,在多個層面上均可看到結節的橫斷面;但如果是CT平掃或體檢用的低劑量CT,掃描厚度為5mm,可以用於壹般篩查,但會遺漏壹些小細節。
例如,壹個小的結節可能掃描邊緣並形成壹個淺色陰影。這個時候“毛玻璃密度”就真的判斷失誤了。肺血管分布區的磨玻璃結節也可能是血管形成的偽影。
2
結核的大小
肺結節的大小因拍攝CT的條件(上面說的掃描切片厚度)、結節本身邊界不清、個人判斷等因素而不同。不同醫生之間的解讀,幾毫米的變化是可能的,不壹定說明什麽。
而且對於特征不規則的結節,在不同的掃描層面可能會有很大的變化。正是因為這些不確定因素,沒有更專業、更有經驗的醫生的解讀而擔憂,就是耍流氓。
而且小結節壹般不會產生任何癥狀。發現結節後相應部位的鈍痛、刺痛、銳痛、血管波動痛、呼吸牽拉痛、緊繃感、窒息感,幾乎都是精神緊張導致的神經癥。
盡量用更有意義的東西轉移註意力,比如掛個專業醫生的門診。而不是擅自擔心或者到處搜索不靠譜的信息,直到找到證據證明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才罷休。
在這裏,壹種自豪感油然而生。醫學是神聖而偉大的。作為經驗醫學,沒有什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往往因人而異。別人的情況不壹定適合妳。所以我的科普內容只是告訴妳要懷疑,尋求個體化治療的機會,而不是照搬照抄,坐對位置。
所以如果發現肺結節,首先要用更科學的方法“診斷”,是不是肺結節,有多大。
如果證實了肺結節的存在,但是妳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回答妳所有關於肺結節的問題,那我們應該如何與這個肺結節相處呢?我們先討論不同的情況。
首先,有些肺結節具有典型的影響特征,其性質幾乎壹次就診就能確定(這與臨床醫生的經驗和責任心有很大關系),重點在於判斷是否為惡性腫瘤。對於大於8mm和磨玻璃樣的圓形結節,特別是合並壹些胸膜牽拉/凹陷,短毛刺樣,早期腫瘤的可能性較大。
是否需要手術切除以及手術方式與患者年齡、心肺功能、結節位置等多種因素有關。,而且有必要咨詢胸外科。這個時候,擔心“我的生活這麽規律,怎麽會得這個病”已經沒有意義了。手術或放療對壽命不會有太大影響。
此外,血液腫瘤標誌物的檢測也可用於輔助診斷,但如果結節較小或處於早期,腫瘤標誌物可在正常範圍內。腫瘤標誌物偶爾升高多是因為檢測不準,只需要短期復查。真正由腫瘤原因引起的腫瘤標誌物升高往往是成倍的,反映的是相對較大的腫瘤負荷。
大多數結節是非典型的,因此可能需要為長期隨訪做準備。隨訪間隔壹般根據結節性質的傾向確定:疑似早期腫瘤的結節初始隨訪期為2-6個月,肺部小結節的薄層CT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幾年後沒有太大變化,可以延長隨訪期。
但有些腫瘤生長很慢,有些患者隨訪7、8年也沒有變化,逐漸變大,確實是手術後的惡性腫瘤。如果真的是腫瘤,不用擔心幾個月後會有明顯變化。相反,短期內的快速變化並不是壹般原發性肺部腫瘤的特征。對於易發生慢性炎癥或良性疾病的病變,隨訪時間可能更長。
因為很多疾病都可能以肺結節的形式表現出來,有些肺結節的性質很難用現有的資料明確界定,所以此時就需要把橫向和縱向(時間軸)聯系起來。那麽後續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是什麽呢?
肺部感染
壹些常見的細菌感染會以肺結節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時往往會出現肺炎癥狀,如發熱、咳嗽、咳痰等。,而且血常規中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會增加。
無癥狀的肺結節可能被其他真菌感染,尤其是多發性和磨玻璃樣肺結節,隱球菌感染更常見。
所以發現性質不確定、疑似肺部感染的肺結節,壹般會先抗炎治療兩周,壹個月後復查胸部CT,觀察病竈變化。如果病竈縮小或密度變弱,診斷性抗炎治療是有效的,惡性疾病幾乎可以排除。
如懷疑隱球菌感染,可采血進行隱球菌抗原檢測或隱球菌乳膠凝集試驗。如果是陽性,很明顯隱球菌感染可以用抗真菌治療。
如果是陰性,仍不能完全排除惡性情況的存在,但不能用於診斷性抗真菌治療。壹方面是藥物貴,另壹方面還是挑戰肝功能,效果不大。
抗炎治療後肺部結節無明顯吸收。這些病人有點不好意思。慢性炎癥和生長緩慢的早期腫瘤都有可能。
對於傾向於診斷為早期腫瘤的肺結節,橫向檢查可以結合其他輔助檢查,如血液腫瘤標誌物甚至PET/CT。雖然PET/CT有價值,但對於大於2cm的結節仍有很大的診斷意義。
對於原發性肺部腫瘤,有助於觀察肺門和縱隔淋巴結,發現何時有遠處轉移進行分期;對於懷疑肺結節是其他部位腫瘤轉移病竈的患者,可以通過PET/CT找到原發病竈。
但在某些情況下,PET/CT上密度較大的肺部病竈不壹定是腫瘤,可能是真菌感染。肺門和縱隔集中的淋巴結不壹定是轉移瘤,可能是肉芽腫性病變或肺結節。所以PET/CT的解讀需要結合臨床特點。對於性質不明的肺結節,PET/CT不能壹勞永逸。
慢性炎癥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慢性炎癥簡直就像是之前的肺部疾病,如肺炎或肺結核後形成的疤痕,往往不需要服藥或使用更激進的手段來處理。
這種肺結節往往密度較高,呈實性或半實性。長期隨訪,大小和密度不會有明顯變化,有的甚至可以在縱隔窗上看到鈣化。圖像描述中可能會出現條紋狀和斑片狀陰影。就像那些生活的痕跡,無論是傷疤還是皺紋,壹笑而過,與它們和平相處。
醫生在判斷慢性炎癥時需要非常謹慎,因為這種肺結節不會對生活產生任何影響,所以沒有必要處理。對於難以診斷的肺結節,在確診為慢性炎癥之前,會排除其他可能的病變,需要進壹步檢查或治療。
對於肺結核痊愈後的疤痕,很多人會理直氣壯地說,很多人會說“我沒得過肺結核”。他們的懷疑實際上是對結核病發病率的過度樂觀。其實這種病即使在現代社會也並不少見,身體的很多變化都是潛移默化,不為人知的。
妳不知道不代表沒發生過。
更何況很多肺結核病例都是隱形感染,肺部有病變。偶爾出現壹些低熱或乏力、盜汗等無意癥狀,然後在肺部留下痕跡,形成結節,尤其是雙上葉,是肺結核的好發部位。
就像壹陣風,有些人,明明是萍水相逢,擦肩而過,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忘了就可惜了。
其實肺結節沒必要擔心,但也不能隨便治療,聽天由命(目前看來是沒有的)。胸部CT上所有小於3cm的病竈都可以稱為肺結節,很多原因都可以形成肺結節。重要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緊張和焦慮轉化為積極的對待,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關於肺結節,其實有很多話要說。首先,清晰的成像數據非常重要。對於長期隨訪的肺結節患者來說,看病時需要帶上以前的資料,最好能打上時間戳,因為肺結節的性質與其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有很大關系,有時幾年前拍的片是確定診斷的重要依據。